近年来,红古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积极打造“百合计生服务”品牌,扎扎实实地推进人口计生工作。特别是针对人口基数少,出生人口性别比容易升高的问题,采取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的方法,逐步建立健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长效管理机制,使全区出生人口性别比呈逐年下降趋势,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全区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2.09,2010年为109.11,2011年为105.75,2012年1至6月份为105.53。
着力构建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的良好格局
《甘肃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规定》出台后,红古区就把综合治理性别比作为一项事关和谐发展的重大任务,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负责人为成员的“红古区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了具体工作人员的职责,为综合治理性别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区财政每年专列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工作经费,各乡镇、街道也把此项工作作为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经费上给予倾斜,为综合治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保障。在此基础上,根据全区实际情况和人口计生工作形势,制定针对性强的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实施方案,对全年的治理工作进行详细周密的安排部署,明确任务,靠实责任,有力推动综合治理性别比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同时,区委、区政府把此项工作纳入人口计生工作目标任务,每年与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在平时督导、年终考核时作为重要内容进行督查考核,并将其纳入“一票否决”指标进行管理,提高了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做好此项工作的紧迫性和责任感。
在此项工作中,红古区人大还把省上颁布的《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鉴别终止妊娠规定》列为全区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进行检查,监督相关职能部门落实好在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工作中的任务。各乡镇、街道充分发挥自身
优势,不断提升综合治理的成效。海石湾镇根据与民和县相邻的特点,加强对方的沟通协调,切实做到了共同联动,共享信息。平安、花庄、红古等农业人口较多的乡镇发挥基础管理比较扎实的特点,着力加强对育龄夫妇特别是持再生育指标育龄夫妇的跟踪服务管理,窑街街道、下窑街道、矿区街道充分发挥人口计生工作网络健全的特点,利用明察暗访、发动群众举报等方式,形成了打击“两非”行为的高压态势,从源头上杜绝了“两非”行为的产生,在全区形成了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良好局面。
大力营造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的社会环境
传宗接代、男尊女卑的落后观念是形成群众性别偏好、导致性别比升高的重要因素。为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念,提高干部职工对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重要性的认识,红古区以深化宣传教育为抓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建设。近三年来,先后投入50余万元,制作了50000个“百合计生服务袋”,印制了20多万份宣传资料、制作了30000条计生围裙,在开展经常性入户宣传的基础上,每年组织计生干部在全区全面开展大规模的入户面对面宣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新型生育文化的覆盖面。以创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示范基地”为载体,投入230余万元,先后在全区刷写更新了3800多幅计划生育宣传标语,制作了5000多块版面,建成了6个“百合计生服务”长廊和7个“国策门”,并定期更新内容。在交通要道设置了8座大型户外宣传牌,在每个村、社区建成了“百合人口文化大院”,在全区形成了融城乡一
体的“国策风景线”。
与此同时,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组建人口文化宣传队伍,通过组织百合计生文艺汇演、演讲比赛、节假日纪念日集中宣传等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群众传播新型生育文化,不断拓展宣传渠道,充分利用有线电视、网络媒体、通讯平台、车载电视以及户外电子显示屏等新的宣传手段,大力宣传优生优育、关爱女孩、打击“两非”等内容,使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深入千家万户。
全面建立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的长效机制
为了从源头上进行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红古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领导小组”和“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督促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做好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的考核。卫生、药监、计生部门加强配合,联合制定完善了禁止“两非”行为的一系列工作制度,并在各医疗单位醒目位置张贴了《甘肃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规定》,在B超室悬挂了“禁止胎儿性别鉴定”的标志,在可能产生“两非”行为的各个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监管,做到警钟长鸣。卫生部门结合自身实际,根据综合治理性别比的要求,严格落实出生实名登记制度和B超实名登记制度,加强对专用设备的管理,加大整顿医疗市场力度,依法从严查处有关违法行为。药监部门在终止妊娠药品销售、购买和使用等重要环节上加强监管,依法查处违法销售、购买和使用终止妊娠药品的行为;
计生和卫生部门联合,定期对全区各医疗机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和个体诊所法人代表、B超操作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提高了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各乡镇、街道充分发挥全员人口信息系统的作用,依托人口地图和P&WIS系统,及时收集、掌握育龄夫妇的信息,全面实行“包对象包任务”和“捆绑式管理法”,加强对育龄夫妇特别是持二孩生育指标育龄夫妇的跟踪服务,并制定了加强对外出育龄人员跟踪服务的措施,对当年环孕情服务对象跟紧盯牢,按月访视一次,对胎儿发育正常而进行终止妊娠的、报称新生儿死亡却无合法死亡证明的、非法送养婴幼儿的,收回《生育保健服务证》,落实节育措施,从源头上防止“两非”行为的发生。
重拳出击持续保持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的高压态势
为了使《甘肃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规定》得到全面、彻底的落实,我们采取多种措施,严厉打击“两非”行为。红古区在加强经常性监管的同时,从公安、工商、计生、卫生、药监等部门和乡镇、街道抽调人员,组成3个综合执法队,分别在海石、窑街和川区进行联合执法,定期不定期对全区医疗机构、个体诊所和药店进行抽查或拉网式的清查,重点对出生实名登记制度、B超实名登记制度、禁止“两非”制度、终止妊娠药品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并经常性派出执法人员明察暗访。在集中检查中发放宣讲《甘肃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规定》、《兰州市终止妊娠药品管理规定》、红古区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相关制度和有奖举报等内容的基础上,与被检查对象签订管理协议书,用协议约束双方的行为。
为及时掌握打击“两非”的信息,红古区充分发挥人口计生工作网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优势,并结合基层群众自治工作的深入推进,利用村、社区计生专干、自管小组长、计生协管员、楼片长和广大协会会员收集有关信息。同时,全面开展计划生育有奖举报活动,在各乡镇、街道、村、社区设立了计生政务公开栏,把“两非”行为作为有奖举报的重要内容,公布了纪检、组织和计生部门的举报电话、电子邮箱,并设置了举报箱,积极鼓励广大群众对从事“两非”行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举报,发动全社会力量加强对各医疗机构、个体诊所、药店的监管。针对个别人员跨区域进行“两非”行为的可能性,全面加强与周边县区的沟通,着力强化区域协作,特别是与青海省民和县签订了《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协议书》,建立了共同联动、信息共享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了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的工作成效。近年来,全区查处“两非”案件1例,对涉嫌开展的诊所吊销营业执照并处罚10000元,没收B超机1台、
妇科检查床1张,给予举报人5000元的奖励金。查处涉嫌私自开展计划生育手术的个体诊所4家、没收电动吸婴器4台,切实在全区形成了打击“两非”行为的高压态势。
红古区始终把综合治理性别比偏高与解决女孩家庭的困难结合起来,按照创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示范区”的要求,制定了44项优先优惠政策(全部涉及到女孩家庭),大力开展“关爱女孩、关注母亲”行动。在落实计划生育普惠政策的基础上,突出对女孩家庭的特惠,近年来先后提高农村二女户的养老储蓄,使其比独生子女领证户的养老储蓄高出300至00元,同时,为农村二女结扎户兑现了3000元的一次性奖励金。2011年开始,全区开展诚信计生奖励工作,去年为二女户中50至59周岁的对象每人发放了720元的诚信计生奖励金,今年又将奖励年龄段扩大到42至59周岁。各乡镇、街道还结合自身实际,积极为女孩家庭办好事、办实事,花庄镇与区农牧局合作,在千亩设施农业基地中积极培育二女户致富典型,在技术培训、生产资料等方面给予特惠。海石湾镇下海石村为当年二女户多给予3000元的奖励金,使女孩家庭享受到了更多的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
红古区每年还组织“百合服务医疗队”,为全区育龄妇女开展一个多月的妇科病免费普查活动,并从去年开始开展了“关爱母亲生殖健康”活动,免费为全区4000多名育龄妇女开展了宫颈癌筛查。全面开展免费孕前优生检测项目,在人口计生事业费预算外专列95万元,购置了有关设备,对新婚和准备怀孕的育龄夫妇进行优生方面的全面检测,进一步提高了出生人口素质。在农村妇女小额担保信贷项目中,优先为29户计生“两户”贫困家庭给予了145万元的贴息贷款,对5户贫困母亲进行了救助,使广大育龄妇女享受到了百合花般的甜美服务,切实为女孩和女性的成长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红古区人口局、计生协
新闻推荐
中国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6日通报,当日凌晨2时13分,在三亚东北45海里处遇险的“琼三亚11084”渔船,在该局“南海救199”轮的奋力救助下脱险,16名渔民安全获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