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玉http/:/blog.sina.com.cn/nmt24
近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著名医改专家李玲透露,“中国各级医学院校每年招录的医学生,约有60万人。最后只有约10万人能成为医生,造成了大量人才浪费”。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却面临人才紧缺的困境,尤其是农村全科医生极度匮乏。按照理想比例,中国至少应配备60万名全科医生,但中国目前只有7.8万人,且素质不容乐观。由此,李玲表示,“我国医生培养体系还需大改,变‘广种薄收\’为‘量少质优\’”。(8月13日《中国青年报》)
“大多数医学生转行”,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专业与工作不相关,简直是中国高校毕业生的普遍遭遇。然而,倘若据此高枕无忧,或也有思考浅层、过于乐观之嫌。须知,绝大多数工作,都具备极强的“可替代性”,从业者专业对口与否并不重要;而医生一职,天然需要深厚的技术积淀、经验累加,非外行人短时间内可以“匆匆上岗”。50万医学生流失,却难有等量的“补位者”,由此造成的供需失衡,势必影响社会的整体福利。
在民众认知中,“医生”一贯是优等职业,收入不菲、自我实现感强。虽然近年曝出各色丑闻,但本质上“医生”的社会地位并未被撼动。可以说,每年50余万医学生转行,无关对本行业前景的悲观预期,更多的只是拜“失败的医学教育”所赐。首先,跃进式的扩招,已使毕业生数量,严重多于现实“需要”——这当然是指,那些城市医院、专业医院的人才需求量;其次,诚如有媒体所说,医科课程设置“重理论轻临床”,导致大半医学生职业素养堪忧。
理论上,一个医科毕业生,找到一份医护工作绝无难度,毕竟那么多社区医院、农村诊所,长期处于“后继无人”的境地。而实际上,“大学生”的身份优越感,以及高等教育所暗许的“体面生活”,早已断绝了医学生回到基层、回归乡土的可能。且,相比于攻读本科、硕士、博士的高昂成本,去“卫生站、小诊所”工作,根本连“投资”都无法收回。医学院的学生们,付出极大代价,所掌握的相对高阶的技术,也唯有在“大医院”才能学有所用、避免浪费。
一面是多数医学生无奈转行,一面却是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急缺人手,看似矛盾的诡谲风景,实则并无多少关联:正宗的“医学生”,培养周期长至近十年,他们的职业能力,只有在具备相应硬件能力、担负更复杂使命的“大医院”才可充分施展;而社区医院、农村诊所的人才缺口,本应通过“定向培养”的政府工程予以解决——事实上,“十二五”期间,相关尝试已经展开。
正视“医学生高转行率”问题,先当剥离对医学生的不当期待。将基层医疗人才紧缺现状,与医科毕业生的职业选择挂钩,显然有欠公平。人性趋利,从医与否,皆是权衡利弊、费效后的理性结果。这个社会,真正需要反思的是,“既有高校资源,到底能支撑多少医科生,保质完成学历教育?”以及,“医学生真正心仪的那些单位,到底能吸纳多少毕业生?”凡此种种,厘清之后,或压缩招生、或增建医院,才可切实开启纠偏、向好之路。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根据教育部17日公布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各高校将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根据基本要求(试行),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