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 越 理财,财越离你”成为2012年投资者心酸无奈的自我调侃。记者采访发现,理财市场规模迅速膨胀的同时,“炒作”、“黑嘴”、“坐庄”等乱象扰人,让投资者“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梦想渐远。
乱象 1
“火腿”“门票”理财
有多少“炒作”可以胡来?
理财市场近期有点“欢乐”。继金字火腿宣布计划通过工商银行发行2亿元的巴玛典藏发酵火腿收益权理财产品后,华侨城A宣布推出“欢乐谷主题公园入园凭证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募资18.5亿元。“连火腿和门票都可以推理财,还有什么不能?”一位长期关注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卫薇说,“下一步是不是醋、酱油、豆腐乳都可以作为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
金融创新是假,“手紧”借钱是真。中信建投研究所银行金融服务行业研究员佘闵华说:“一些企业打着另类理财旗号,除了制造噱头,最主要是在其销售业绩不佳、现金流吃紧的情况下,以较低的成本融资借钱。”
乱象 2
“地下私募”骗钱
有多少“黑嘴”在“忽悠”?
79岁的陆大妈本想去华夏银行上海嘉定支行办理五六万元的存款,理财经理建议她买一款50万元起售、年收益11%的“理财产品”,“百分百没风险”。老人家回去就找亲戚朋友凑足50万元购买了这款产品。一年后,她才发现养老钱打了水漂,血本无归。
实际上,这款所谓的“理财产品”并不是银行发行的,也不是银行代销的,而是银行员工私下售卖的一款涉嫌违规的“有限合伙私募基金”,俗称“地下私募”,目前投资者损失已超亿元。
记者采访发现,类似的销售“忽悠”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说:“部分银行员工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严重违背了商业伦理,践踏了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乱象 3
基金银行“坐庄”
投资者“站岗”几时休?
2012年基金业绩惨淡依旧,但基金首募规模却屡创新高,这一异象背后,是相关利益机构联手“坐庄”,先“托市”后“脱壳”,用假象吸引投资者入局“接棒”“站岗”。
基金三季报显示,八成次新基金开放后规模缩水超过50%。业内人士透露,基金赎回潮背后是“托市资金”出逃。基金以高回佣为报酬,吸引银行、券商等机构鼎力“托市”,制造“申购踊跃”的假象,吸引基民跟风购买。一旦基金业绩不佳,“托市资金”果断出逃,把基民留下“站岗”。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中铁隧道集团公司总经理张继奎在现场工作会上向事故遇难者道歉记者3日从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获悉,安委办就山西隧道爆炸等4起建筑施工、火灾和化工企业爆炸事故发出通报,要求加快结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