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http://blog.sina.com.cn/zhangwei1018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题好一半文”,标题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是十分大的。报业巨子张友鸾对标题制作非常重视,有不少神来之笔,不仅幽默风趣,而且辛辣有力,深受读者赞赏。
“七七”事变后,张友鸾在他主持的《南京人报》编发了一条中央社的消息,标题做得巧妙醒目:“南京只剩一口兵”,简单的标题,明显地讽刺当局不抵抗政策,令何应钦怒不可息。
一次,南京连日阴雨,张友鸾听完气象预报,提笔写出新闻标题:“潇潇雨,犹未歇,说不定,落一月。”大雅大俗,融洽无间,声情并茂,朗朗上口。
抗战时,前方军民浴血奋战,而后方的达官巨贾却花天酒地,纸醉金迷,期间,《新民报》刊发了一则讽刺国民党官员生活腐化的新闻,张友鸾拟标题为“前方吃紧,后方紧吃”,此标题因其构思奇巧,语意生动,一针见血,以至于轰动了整个山城,至今仍被人拍案称绝。
“九一八”事变后,群众要求政府抗日,张友鸾在新闻报道中拟标题为“国府门前钟声鸣,声声请出兵”,令人叫绝。
某次遇到一条为前线军人征募寒衣的新闻,张友鸾借用诗词小令,随手做成标题:“西风紧,战袍单,征人身上寒”,信手拈来却是文采飞扬。
抗战结束后,郁达夫在南洋逝世,夫人王映霞不久却嫁给某轮船公司经理,张友鸾将两件事同在《新民报》刊出,并加标题:“王映霞买舟东下,郁达夫客死南洋。”妙不可言,为人称道!
1943年,张友鸾在成都《新民报》主编社会新闻,当时成都各大、中学校毕业生大都找不到工作,“毕业即失业”。青年学子们深感出路问题严重,怨声载道。《新民报》社会新闻版“学府风光”一栏登载了四川大学通讯员写的一则消息,说该校厕所管道堵塞,不能使用。张友鸾当即挥笔制作了耐人寻味的标题:“川大出路成问题”,一语双关,警策动人,犀利无比,大为读者称赞。川大校长系国民党省党部主任黄季陆,阅报大怒,但又无法发作,只能悻悻作罢。
解放前中国体育很差,被称为“东亚病夫”,无论参加远东运动会,还是奥运会,都空手而归。编报纸的,每天等着电讯,希望中国队能得点分,结果每天都是失望,田赛得零分,径赛得零分,球类还是零分。编报的人,连标题都不好起,张友鸾在《南京人报》报道这一消息时,联想了清人情词:“相思欲寄从何寄,画个圈儿替。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单圈儿是我,双圈儿是你。我密密加圈,你须密密知侬意。整圈儿是团圆,破圈儿是别离。还有那说不尽的相思,把一路圈儿圈到底。”把“一路圈儿圈到底”作了新闻标题,贴切辛辣,受到读者激赏。
张友鸾不仅是标题高手,而且人缘非常好,他总是乐观幽默,梦笔生花,妙语连珠,给看他文章的人以及接触他的人带去欢乐与鼓舞,同时代人把他称为“最有风趣的报人”。时人评价,张友鸾“熟知民国史事及掌故轶闻,夜间编务之暇,一烟在手,濡笔为文”,“情韵连绵”,“妙语如珠”。他记事怀人,文章虽小,却“令人忍俊不禁,于笑声中每有所得”,而他作的不少新闻报道标题也被视为经典,为后人称道。
新闻推荐
几名旅客在广州火车站的列车上对着窗外摆出“Yeah”的手势。当日是春运第9天,又恰逢年前最后一个周末,民工流、探亲流以及中转流等多重客流叠加,各地铁路均出现春运客流小高峰。新华社照片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