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首次以立法的形式对保护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一《决定》填补了我国网络立法的制度空白,使得网络空间不再成为“化外之地”,由此也引发了全社会的热议。
首先,对于网络需不需要立法监管,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不能提出否定意见,不少网民担忧的是这样的立法会不会带来网络管制,尤其不利于正风起云涌的网络反腐。
这些年,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广泛应用,网络在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挥之不去、避之不及的种种干扰与困惑甚至伤害。网络技术的普及性和低门槛使网络空间有其平民化、草根性,使普通人都可以掌握一定的话语权,但它与其他任何载体相比,并不是脱离社会生活的乌托邦,在其中的行为可以不受法律保护,也不受法律监管。只是作为一个发展异常迅猛的新生事物,网络的匿名性被异常放大。正是因为这样的匿名性,让很多人有了一种带着面具说话不怕被人识破的安全感。但这种安全感着实是一柄双刃剑,使得人人有了可以不负责任说话的可能,也存在被不负责任的话说的可能。由此我们看到,处在法律监管模糊地带的网络也伴生出随意收集、擅自使用、非法泄露,甚至倒卖、出售公民个人电子信息,通过网络实施诈骗,利用网络侮辱诽谤他人等违法行为,这些违法行为利用网络的能力是远远大于我们普通个体的,不仅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甚至危害到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因此,网络立法是大势所趋,全国人大出台《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其立法初衷就是对无规无序网络活动实施有法可依的约束与规范,以打击那些利用网络侵犯公民权益等不法行为,尤其对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至于网络立法会不会影响和限制网民自由地发表言论呢?笔者认为应该不会,立法应该被看成是限制不负责任的言论及其传播。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是国家基本大法对公民言论自由的限定,网络空间也概莫能外。至于会否影响网络反腐的力度?我们应该看到《决定》没有限制‘网络反腐\’条文,而且在党的十八大后随着反腐力度的进一步加强,网络反腐应该朝着更加规范化、更加受到重视的方向发展。事实上,近年来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网络反腐\’事件往往源于网民的实名举报和所提供的客观真实证据。应该看到,正是因为实名举报,并通过网络这个最具有公开性的平台,才使得举报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得到了保护,震慑了打击报复的企图。相反,匿名举报很多时候呈现出“以黑制黑”真假难辨的非理性乱象,不是反腐的常态,不符合法制化精神,对网络反腐的公信力也是一种伤害。
新闻推荐
新闻背景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交规﹄元旦起正式施行在,﹃闯黄灯罚六分﹄影响下各,地频发追尾事故,很多司机均反映很难掌控见黄灯亮起即停在停止线网,友称将给本就拥堵不堪的交通添堵。一个抢黄灯处罚的法规在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