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1日,大同县扶贫办主任拿到了山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文件,文件明确,大同县享受“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同样待遇。这意味着,在成为“小康县”16年后,大同县开始享受“贫困”待遇,获此称号后该县已得到千万元资金资助。(2月25日《新京报》)
“贫困帽”之所以在一些地方受宠,说穿了,是一些领导“政绩观”的严重扭曲和谋取私利的诉求。“贫困县”里很容易出政绩。装穷能得实惠,政治资本便会唾手可得,一旦捞取了政治筹码,也便意味着今后的“官场腾达”。这样的“官场情结”使得一些人对“贫困帽”津津乐道,乐此不疲,实际上是为了头上更好更大的“乌纱帽”。
巨大的利益诱惑着这些地方对“贫困帽”情有独钟。一个地方一旦戴上“贫困帽”,便有各种“政策减免”“政策扶持”“政策优惠”的诸多“实惠”,领导不费力气,便“工作好干多了”——要钱有钱,要物有物。这样,基层领导成了“甩手掌柜”,而百姓也没有多少意见,虽然戴着“穷帽子”,但实惠多多。争戴“贫困帽”与“哭穷”是一对“孪生兄弟”,都是心照不宣,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为“出政绩”奠定基础,为加官晋爵做充分准备。干不好,“贫困帽”就是挡箭牌,干好了,就是“英明领导”的结果。
国家大力扶贫,是一项缩小地区贫富差距的重大战略,多年来,正是受惠于这一政策,我国脱贫人口才与日俱增。扶贫本是要改变社会不公平,小康县争戴穷帽现象的存在,却挤占了真正需要扶贫地区的资金和资源,反而加剧了公共财政分配的不公,由此也暴露出扶贫制度中的某些机制缺失亟待完善。
现在,人们很想知道的是,在全国还有多少富县弄虚作假戴穷帽?每年因此浪费了国家多少扶贫资金?又是谁为小康县戴上“贫困帽”的,不妨先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把这笔账算清楚,“贫困帽”的乱象应该彻底查清和责任追究。有关部门,应多长一个心眼,对“贫困帽”的评定要规范和严格把关,不能轻易乱戴“贫困帽”,各项指标评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抢不去,哭不去,争不去”。对爱哭穷、争戴“贫困帽”的地方领导,不能“好哭闹的孩子多吃奶”。同时要建立一种凡戴“贫困帽”的县乡领导不“脱帽”不能升迁、调动,不得评先评优的原则和机制,让不脱“贫困帽”的领导政治上也“贫困”,甚至丢掉“乌纱帽”。 (左崇年)
新闻推荐
(记者张简通讯员陈剑男)近日,从四川来钦州的男子段某因与朋友相聚,当晚大家都高兴畅饮,不料,乐极生悲,段某夜半起身不慎从10楼窗户跌落身亡。据当晚与段某同睡一室的朋友李某回忆说:2月20日22时30分许,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