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部门都要自觉行动,限期完成职能转变各项任务,绝不能‘换汤不换药\’。”国务院针对新一轮机构改革敲响警钟。机构改革有哪些“换汤不换药”的怪象?记者进行采访梳理。
怪象一
改出一批吃财政饭的闲人
机构改革中的人员编制,向来是“增易减难”,一些地方经过多次机构改革后,多出了一批巡视员、调研员、×长助理,他们虽然“退居二线”,“巡视员满天飞”,“调研员不调研”,但工资、待遇一分不少。某省于2009年启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部门设置由原来的58个减少为47个,精简比例为19%,然而这些部门的公务员编制未有减少,不再任领导干部待遇却不变。没有人因机构改革而“下岗”。
怪象二
少了正式工多了“临时工”
一些地方改革,编制减少了,“正式工”精简了,但“临时工”队伍却越来越庞大。某大城市一位局长告诉记者,目前局里有200多个编制,临时工50人。东部沿海一县的农业局则更夸张,正式编制只有40个,但“临时工”有100多。在特定情况下,“临时工”还成为政府的“挡箭牌”。政府机构改革需将应该剥离的职能真正转移给市场和社会,政府的“临时工”应转变为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正式工”。
怪象三
以“改革”之名行“涨价”之实
披着改革的外衣进行的收权,使涨价几乎成为必然。2002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要求通过成立区域电网等实现输配分开,建立电力市场。但多年后电网公司成了“巨无霸”,电价被牢牢把住,所谓“听证会”沦为“听涨会”。人们为铁道部改革叫好,但普遍担心火车票借机涨价。机构改革不能成为产品涨价、借机“分肥”的机遇。
怪象四
明放暗收、小放大收
国家三令五申减少行政审批,但一些地方政府却有“加码”嫌疑。
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曾在今年1月的达沃斯论坛上表示,在当前阶段,审批越来越多,眼前最迫切的是行政改革,减少审批。
有专家也担心,改革后部门权力更加集中,原来只是一只手,现在成了“千手观音”。
政府能不能把不该管的微观事项坚决放给市场、交给社会,能不能做到多放“事前审批”?应对机构改革进程及时进行评估、监督和完善。(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国务院调查组发布肖家湾矿难调查报告31人已被司法机关采取措施
新华社电 国务院事故调查组26日发布造成48人死亡的四川攀枝花肖家湾煤矿“8·29”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调查报告。根据报告,攀枝花市安监局监督管理三处处长、市国土局西区分局局长等31人已被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