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关于“善”的难题

来源:兰州日报 2013-03-07 18:46   https://www.yybnet.net/

好好地做一个“人”,比做一个好人,是一件更为困难但却更为重要的事情。

“我帮助你”,主体是我还是你?

很多人遭遇类似的尴尬:辛苦整理、打包、邮寄了一堆旧衣服给贫困小学,得到的反馈却是:请不要再寄旧衣服来了,我们不需要衣物援助,需要的是钱财上的资助。这样的回应,多多少少会让救助者心寒,觉得自己好不容易的道德冲动,被泼了冷水。这种道德,是为了满足施助者的人情,而不是被救者的需要。

在大学生中,最流行的公益活动就是去偏远地区支教,暑假来临,一群大学生唱着《蓝莲花》,满腔理想主义地到了乡村,教孩子们数学和英语,与孩子们唱歌戏耍,夏天结束,大学生们与孩子们依依不舍地告别,留下了一张张自己和孩子们饱含热泪,哭成一片的照片,再唱着《蓝莲花》坐火车回到学校。

然而,很多乡村学校却反映,这种支教,严重扰乱了当地正常的教学秩序,大学生们在一个夏天里得到了巨大的心理满足和心灵鸡汤的材料,而给将年年月月在那里的乡村教师留下了很多难题。

这就像是那个笑话所说的:红领巾太多,要过马路的老太太不够了。

明知会后悔的善良,做还是不做?

如果你知道你要搀扶的老太太,会反咬你是推倒她的人,你要不要去搀扶?如果你知道你捐助的善款,只有很少一部分会落到灾民的口袋里,你还要不要捐助?如果你要帮助的人,并不感恩你,反而让你见到了人性的丑恶,你还要不要帮助?

山东省干脆下发《山东省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条例》,《条例》中明确规定,见义勇为受益人应当对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庭成员表达谢意、予以慰藉。即便如此,越来越多的人,不再选择帮助弱势群体,他们理直气壮地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他们的理由似乎是充分的,现如今,行善者反而是遭受最多质疑的群体,民间机构如“天使妈妈”被质疑有小金库,救助弃儿的袁厉害被质疑借此敛财。如果预知这样的结果,那还要不要当初?

大张旗鼓还是闷头做事?

微博上最著名的善事,莫过于“随手拍解救流浪儿童”和“免费午餐”。薛蛮子

说解救了五万六千名儿童,公安谈到这个活动时却说“被拍的基本没有被拐儿童”。浩浩荡荡的行动顿时陷入了尴尬。

所有人都明白做善事要低调的道理,但是行善者却有自己的逻辑:把事情炒得越大,就能获得越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就能带动更多群众的参与。行善者言: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

救人还是救动物?

救人太难,那么去救动物吧,至少不会面对这么多问题。

可即使救动物,也会遭到这样的追问:花力气去救黑熊,为什么不去救助失学儿童?花那么多力气去救助珍稀动物,为什么不去救助艾滋病儿童?花那么多力气为了让猫猫狗狗吃上饭,怎么不想想还有那么多人吃不上饭呢?这种问题可以无穷无尽地问下去:当你上网看八卦的时候,有没有想到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当你在饭馆喝酒聊天的时候,知不知道非洲每秒钟都有孩子饿死?

面对苦难,永远有更多更令人痛苦的苦难在其后;解决一个问题,永远有更要紧、更迫在眉睫、更不得不做的问题争前恐后地出现在你面前;做了一件好事,永远有人要求你做更多的事情展现道德情操。

救人还是救动物?甘地说过:“一个民族的伟大与其道德上的进步程度,可以从它如何对待动物来判断。”最基本的善,就是减少自身的野蛮,保护动物,才能保障人性。

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

古人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现代人看来,这未免有些愚蠢:有钱就拿出来给大家花,穷光蛋就找个僻静地方,别给大家添麻烦。

在现代社会,兼济天下的人不是傻得过头,就是另有所图,那些安安静静做好自己的人,反而人格高洁。在现代社会,道德的上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试想若是每个人都能够把持自身,成为一个个慎独的个体,彼此之间宽容、礼貌、尊重,那么整个社会,也就不需要那么多的道德援助了。

可是,这种礼貌,与冷漠只有一线之隔,当个人与群体分裂,群体之间分化,人人互不干扰,却毫不关心、坐视人与人之

间形成身份、阶层、种族的鸿沟,那么社会这个公共空间,也必然遭受“碎片化”的命运。

当人人只追求着修身养性与安身立命,那么相对的“正确”和“好”从何而来?当弱者不被保护和帮助,道德因此也就随之沦为虚无。

道德还是法治?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刚刚结束,道德的光芒还照耀着大地。为救出学生失去双腿,被网民赞为最美女教师的张丽莉;坚持五年背着生病母亲上下班,为年轻人做出榜样的孝子陈斌强;丈夫背着妻子,坚持20多年在大山中行医的乡村医生夫妇周月华、艾起;因病去世并把器官捐献给他人的12岁女孩何玥。

以上这些人和事,让生活在“世风日下”的道德危机中的人们不禁松了一口气,给这些好人好事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正能量”。

用“正能量”给自己打鸡血,有向善的热情固然是好事,但是以道德作为拯救社会的诺亚方舟,却似乎单薄了些。道德并不能成为体制缺陷的补充,相反,体制进步反而是道德进步的保障。

杭州一名小伙因为未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被与妇女同行的男子连扇5个耳光,鼻血直流,女子亦责骂小伙“不知道让座”。陈凯歌电影《搜索》也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白领与老人对公交座位进行纠纷,引发网民的人肉搜索。

有个词专门用来形容这类行为,“道德暴力”,即以“道德”为名,绑架和裹挟他人必须做好事。

奇怪的是,道德很难,道德暴力却很简单。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犹在眼前,2岁的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视频引发网民对路人的痛斥。这不禁让人疑惑,道德暴力的网民和道德麻木的路人,似乎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而实际情况是,暴戾者必然冷漠。

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反复说:“要永远饶恕一切人,要无数次地饶恕人,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无罪的人,可以惩罚或者纠正别人。”这大概就是“善”的核心,它不是惩戒,而是宽恕。

主题博文

新闻推荐

驻日美军“鱼鹰”机首在日本本土训练

【据新华社电】驻日美军部署在冲绳县普天间基地的MV-22“鱼鹰”倾转旋翼机6日开始训练飞行。这是“鱼鹰”机自去年10月部署在冲绳以来首次在日本本土进行训练飞行。据日本媒体报道,“鱼鹰”机以山...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关于“善”的难题)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