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9日起,一条关于杭州出现不明原因疾病传播的微博引发关注。其内容称有一家三口在杭州玩耍后相继得重病,甚至出现死亡。近一周来,该条微博被转发近两万次,同时还出现了病毒泄漏、封城等多条微博,造成了不良影响。经杭州市卫生局核查,该微博内容被证明为谣言。
(3月18日《现代金报》)
当下已是微时代。互联网监测研究平台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微博蓝皮书》称,我国微博用户总量约为3.27亿。巨量的用户数与即时通信等技术环节的被打通,两者相互叠加,使得微博内容的传播速度呈光速状态已成可能。
这一次,与杭州有涉的事关公共卫生危机的微博内容,在迟滞一周后,才被相关部门验证消息属假,其间有多少“智者”自觉与谣言隔离,又有多少不明真相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给杭州带来了多少直接或次生的负面影响,谣言会给杭州留下多少后遗症,都是值得思量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谣言止于智者。只是,在微时代,个人的个体特征式信息发布,都会交叉显现,如果再经交互式传播,那么,宋国人“挖井得一劳动力”,被口口相传后直至变异为“挖井得一大活人”那个老寓言故事一样的情形,难以避免。所以,这个智者何时出现,证词可信与否等,都是谣言终结于智者的结果呈现的条件。
《2012微时代危机管理白皮书》在对50个中外网络危机案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发现,8小时,是微博危机公关节点。这一次,相关谣言出现在3月9日,杭州市卫生局的辟谣公告3月16日发布,真相远远被谣言拖行了整整一周。在这一周里,谣言如病毒般漫延、变种,一次比一次凶猛,一次比一次离奇。谣言终结者的迟迟出场,谣言便如洪水横泄——看不到权威的结论,民众自保心理自然好理解,“宁可信其有”心理与行为自然就占了上风。
及时的回应,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回应者身份与内容的权威性,同样不可忽视。作为这类谣言的终结者,身份只能是能击碎谣言的专有职司,路人甲的话,路人乙当然会怀疑。内容的权威性,来源于信息的完整、可信;用语要专业、严谨;回应内容要用完整的事实证据链条说话,话语浅显易懂的同时,还能经得起逻辑的推敲。
如此看来,杭州市卫生局作为职有专司,回应者身份的权威性条件符合。不过,回应时间的迟滞、内容的相对空乏,尤其是前者,是值得后来者借鉴的问题。除此之外,在法治社会语境下,谣言的终结,还应用法律说事。在公共领域传播不实消息,并已形成较为严重的负面社会影响的前提下,对造谣者给予法律框架内的惩罚,也是必要的,惩前才能毖后。亦即,有法必依也是谣言的终结者。
·张敬已·
新闻推荐
B 《红楼梦》一共看了20多遍 一年多写作完成22万字的初稿
从迷上红楼,到续写红楼。何恩情用了8年时间,完成了《红楼梦》后30回的续写。21日,从昔日初中生,到如今已是合肥工业大学的一名研究生的他,终于手捧成书了的《情续红楼》,向记者诉说他书中的“荒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