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武凤在帮丈夫穿袜子。记者汤世亮摄
▲杨武凤在新建房的地基上劳动。
她是荔浦县青山镇永兴村委凤山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面对长年瘫痪在床的丈夫,她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地照顾丈夫的起居,用她柔弱的肩膀挑起了一家的重担。更让人感动的是,为了实现丈夫瘫痪前留下的愿望,让全家人住进新房,她肩挑背扛独自一人开始了建新房。
□本报记者汤世亮通讯员黎振勇秦春花
丈夫瘫痪在床,她不离不弃细心照顾
11月27日上午,在荔浦县青山镇永兴村委凤山屯的一栋破旧的房子里,杨武凤像往常一样在给丈夫莫可华按摩。她曲着身子坐在床上,不停地拉伸着丈夫失去知觉的双腿。“他长年躺卧在床上,不活动下,他腿部的肌肉容易萎缩的。”杨武凤告诉记者,她每天都要为丈夫按摩两个小时左右,已坚持5年多了。
今年41岁的杨武凤是青山镇大明村人,18年前经亲戚介绍,她认识了丈夫莫可华,两人一见如故,很快就结婚组建了一个家庭。当时丈夫家很穷,一家人四兄弟挤在一栋老房子中生活。尽管这样,但杨武凤还是义无反顾地跟莫可华结了婚。“家里穷点不要紧,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杨武凤回忆过去说。
婚后两人十分恩爱,1997年1月,杨武凤生育了一个女儿,给这个温暖的家庭增添了欢声笑语。随着女儿的出生,杨武凤夫妻两人盘算着建一栋新房。“不然女儿大了都没地方睡。”杨武凤说。然而,两人正准备往他们的建新房梦想奋斗的时候,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3月的一天,丈夫莫可华在一次建筑事故中不幸从瓦背上摔下来,造成身体重度残疾,下半身瘫痪,除大脑意识清醒外,吃喝拉撒都不能自理,需要专人照料。从此,杨武凤便开始了对丈夫长达5年的护理。
“当时这个打击还是太大了,我都病倒了。”回忆过去的不幸,杨武凤的眼角湿润了。躺在床上,杨武凤想着遭遇不幸的丈夫和年幼的女儿,意识到自己不能就此被击倒:“上有老下有小,这个家以后都靠我了,我倒下了家就垮了。”擦掉眼泪,杨武凤开始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丈夫瘫痪在床,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照顾,5年来,她每天为丈夫做可口的饭菜,丈夫想吃什么,她就去买回家,变着花样去做,从不厌烦。由于丈夫大小便不能自理,一开始她便用纸巾一把把地从被子里往外抓,丈夫实在觉得难为情,就用手势阻止,但她却说:“这怕什么,人有病了,就不必去讲究这么多,我们是夫妻,也是你最亲的人,这事我不做叫谁去做。”丈夫当场感动得哭了。“都是我拖累了她。”面对妻子无微不至的照顾,莫可华只能把深深的感激埋在心里。
丈夫受伤已经5个年头了,在这充满磨难却从来不缺温暖的2000多个日日夜夜中,在杨武凤不离不弃的搀扶下,夫妻两人一路走来。莫可华的病情越来越好,从不动、不言、需人喂饭,到如今能自己吃饭、大小便预先通知、可以坐着轮椅自己活动,生活态度也越来越积极乐观。
杨武凤说:“生活就是如此,无法回避。既然选择了生活,就得选择坚强,就得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陪着丈夫幸福地走完余下的人生路程是她最大的心愿。
重拾丈夫的梦想,为全家盖一栋新房
除了照顾长年瘫痪在床的丈夫,杨武凤还要赡养年迈的公婆。5年来,杨武凤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里的所有担子。“父母年纪大了干不来重活,儿女还小上学需要钱,我能做的尽量都做了。”杨武凤告诉记者,平日里她还要干农活,外出打临工赚钱养家,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
在她的严格要求下,女儿莫慧君养成了独立好学的好习惯,而且成绩优秀,今年秋天考上了荔浦县的重点高中荔浦中学。“我就是再苦再累也要送她上学的。”女儿在荔浦高中一年的学杂费生活费需要1万多元,杨武凤为了给女儿筹学杂费生活费,经常早上5点多钟就起床去挖莲藕、马蹄,用三轮车拉到镇里的市场上去卖。“自己辛苦点没关系,只要一家人和和睦睦就好了。”杨武凤说。
今年入秋以来,杨武凤开始在老屋前的空地上打地基,准备建一栋新房子。“修新房子是我和他结婚当初的共同愿望,如今他虽然不能动了,但我还是想替他去完成这个愿望。”杨武凤说。在她家的旧房前,一栋新房的地基已打好。她告诉记者,记者没到她家前,她正在用斗车将挖地基多余的黄泥运走。“我现在只要有空,就来劳动下,现在请人做事贵,我能做的都自己做了。”
杨武凤一家人如今住的房子是上个世纪70年代修建的土砖泥房,如今在新楼林立的村里,已显得十分破旧。更重要的是,杨武凤的公公婆婆和其他三个兄弟都挤在这个屋里。“现在只有三个房间,兄弟们过年回来就没地方睡,女儿也只能在楼板上打地铺。”杨武凤说。
如今在农村建一栋一层楼的砖房,至少需要好几万元,这对于需要养家供女儿上学的杨武凤来说是个不小的数字。“一年建不起,就多花点时间,总有一天会建成的。”杨武凤坚定地说。
新闻推荐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知名导演张艺谋坦承超生认“罚”,河北省邱县农民艾广栋因超生“罚不起”服毒身亡……近期接连发生的两起事件,再次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