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年底,往年此时旅游业的旺季已经来临。而记者近期走访时发现,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实施近三月,旅游业较同期大幅“降温”。业内人士表示,旅游团缩水、购物点遇冷,意味着传统盈利模式的终结。旅游业正在遭遇转型“阵痛”,而导游们也不得不在压力下探寻新出路。
即将来临的新年和春节,往年这时就是旅游业的“福音”,各大旅行社和导游们都会摩拳擦掌,准备赚个盆满钵满。但是今年情况却有所不同。
26岁的导游郑艳闷闷不乐,从10月下旬到现在,她已经两个月没有任何收入了。“往年赚够了钱回家,今年年关不知道怎么过。”她说。
郑艳在陕西省西安市某大型旅行社的地接社做导游。当多数同龄人在考虑买什么牌子的化妆品和香水时,她不得不为1300元的房租发愁。而几个月前,她的职业又赚钱又自由,让很多人羡慕。
今年10月1日实施的旅游法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
来自上海机场边检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9月大陆共有3514个团体近7万人从浦东机场出境,前往港澳台及东南亚、欧洲等地旅游,而10月份只有1854个团队不到3万人,锐减一半多。
“一纸禁令将购物点打入‘冷宫\’,旅游产品的团费上涨和游客人数锐减也成为必然。这给旅行社和导游都带来不小的冲击,”郑艳说。
旅游法的出台,让旅行社传统的盈利和运营模式终结。旅游法规定,旅行社应与聘用的导游依法订立劳动合同,支付劳动报酬,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但是业内人士表示,这些规定,目前旅行社却难以立即实施。
另外,在中国治理公务公款消费、提倡节俭节约大环境下,单位组织的团体游数量骤减,而这往往是旅行社最重要的利润来源。
业内人士表示,近几年,旅行社在市场竞争上的手段非常单一,主要就是打“价格战”,这让整个行业难以形成规范、自律的操作方式。“旅游法出台是契机,但是整个行业需要适应的时间。”这位业内人士表示。
陕西省社科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燕认为,中国导游目前站在十字路口,感到十分困惑。很多人不敢随意碰触法律的红线,诱导游客消费,但又不甘心接受收入落差,要么选择观望,要么选择转行。
专家指出,旅游法是治理旅游行业乱象、提高服务品质的一把利器。中国正在进行旅游市场重整,没有资质的旅行社和导游将被迫退出市场。但法律的贯彻实施需要一个过程,被动监管、一罚了之远远不够。另外,旅游法尚没有出台规范旅行社的细则,需尽快填补漏洞,张燕说。
业内人士称,受到旅游法和电商的影响,中国中小旅行社步履维艰。一部分可能面临倒闭,另一部分则会组成大的旅游企业,创新业态模式,形成品牌效应,应对风险。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祖籍:家族从南方迁到甘肃后又有分支长期以来,由于婉儿祖父上官仪的墓志明确记载为唐朝陕县(今河南三门峡)人,上官婉儿也就是三门峡人。但是在墓志上,则说上官婉儿是“陇西上邽人也(今甘肃天水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