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医患之结靠“闹”难解,建立专业、高效,能得到医患双方信任的公平、公正的调解机制,将医患纠纷处理拉回法治轨道迫在眉睫;而深化医改、理顺医患关系则是减少医患矛盾的治本之策。新华社发商海春作
▲医生正在抢救产妇。?抢救产妇所用的血液制品空袋。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提供
8月20日,湖南岳阳一名男子因抢救死亡,部分家属侮辱医生、打砸医院;16日,患者家属在北京宣武医院将医生逼至角落,并强行抢夺尸体;10日,湘潭县一产妇手术后死亡,家属打砸医生办公室……8月,各地伤医事件不断“刷屏”,严重干扰正常医疗秩序、威胁医务人员安全。
22日,北京市决定集中打击扰乱医疗秩序、伤医等4类涉医突出问题。而早在今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卫计委等五部门就曾联合发文要求,维护医院的正常秩序、保护医护人员安全,对六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惩处。然而,严令之下为何屡现“宁闹不谈”?
伤医事件频发冲突之下两败俱伤
8月20日,岳阳市一名男子因刀伤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部分死者家属企图扭送医生至死者面前,并封堵住或锁住急诊科大门等。21日,200多名医务人员“静坐”抗议。岳阳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确认,该事件属“医闹”。
伤医事件中,医生的恐惧情绪不断蔓延。就在岳阳医务人员静坐5天前,福建武平桃溪卫生院副院长兰大隽,在医患纠纷调解无果后坠楼身亡,警方已排除他杀可能。一些医生表示,尽管医患冲突中医生也可能有责任,如救治是否得当、沟通是否到位,但无论如何,暴力伤医都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冲突中的个别患方则身陷囹圄。北京宣武医院患者家属因强行抢夺尸体被警方带走不到一个礼拜,江苏沭阳一男子因怀疑男医生查房偷窥妻子隐私部位而暴力殴打男医生,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十个月。
冲突之下更严重的是医患信任的丧失。为避免伤害,患者带录音笔看病,医院开讲防身术、逃生术。
“在这场纷争中没有赢家,且医患关系越闹越紧。”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儿童医院小儿心脏病治疗中心护士长胡梅英说,医学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未知性,医生尽百分之百的努力,需要病患家属的理解和互信。当医生因可能的风险而不敢全力施救,患者也就失去挽回生命的最佳机会。
遇纠纷就“闹”,每年要花几百万平息纠纷“买平安”
医患纠纷解决目前主要依赖医患协商、行政调解、调解委员会调解、民事诉讼等途径。为何部分患者家属遇纠纷就闹,甚至使医患纠纷上升到刑事案件?
记者采访了解到,医疗鉴定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年半载,走司法程序同样要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索赔效果还可能不好。所以,部分患者在处理医疗纠纷时不愿意走法律途径。
湖南省律师协会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凡林指出,对当前医疗事故鉴定机构的不信任,也是原因之一。绝大多数患者及其家属认为鉴定专家难免会“同行相护”。
医疗鉴定机构同样也难以取信医方。“鉴定机构为安抚患方情绪,即便医院不存在过错,也会做出存在部分责任的鉴定结论,让医院花点‘小钱\’息事宁人。”江西某三甲医院的相关负责人指出,最终双方只能像砍价一样谈判赔偿金额,而非鉴定事故责任。
多名基层卫生官员和医务人员认为,地方政府息事宁人的惯用思维,也是医患纠纷难依法依规解决的症结之一。“医院3000多张床位,无论有无过错,每年都要花300多万元用于平息纠纷买平安。”江西这名医院负责人说,这样的处理方式,无形中助长了医闹,形成“不闹不赔、小闹小赔、大闹大赔”的怪圈。
解决医闹反思调解机制以改革重拾医患信任
在打击“医闹”的同时,各地都在探索预防、处理医疗纠纷的法规制度。5月1日起,我国首个以省为单位的地方性医疗纠纷处理法规《江西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施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务科科长李建林说,这一专门针对医疗纠纷预防处理的法规,明确了医院、患者、公安等各方职责,更具可操作性。
与此同时,天津、江西新余等多地还通过医院购买医疗责任险的方式化解医患矛盾。“医生没有过错,但患者出现意外,这样的医疗纠纷均由保险公司理赔。”新余市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陈哲告诉记者,医疗责任险弥补了我国医疗意外损害赔偿机制的不足和缺陷。
中国保监会副主席王祖继2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3年间,保险业参与的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参与调解了22万件医疗纠纷,成功率达到86%以上。
专家指出,医患之结靠“闹”难解,建立专业、高效,能得到医患双方信任的公平、公正的调解机制,将医患纠纷处理拉回法治轨道迫在眉睫;而深化医改、理顺医患关系则是减少医患矛盾的治本之策。
李建林建议,反思现行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建立真正独立的鉴定机构,完善医疗技术鉴定人的资格条件和法律责任,在法律框架内处理医患纠纷。
与此同时,医疗机构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理念,保障医疗质量,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从源头上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业内人士指出,医患矛盾归根结底是医疗资源、技术和保障跟不上患者的需求。因此,深化医改、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等是化解矛盾的根本。如建立科学的分层诊疗,增加医患沟通时间,有利于重拾医患信任,减少医患纠纷。
新华社南昌8月24日电(新华社记者高皓亮刘良恒)
新闻链接
40名医护人员忙碌24小时:上海羊水栓塞产妇获救
40名医护人员24小时忙碌抢救,输血53袋,多家医院和血液中心协力配合……近日,一名羊水栓塞产妇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南院获救,目前生命体征恢复平稳。
8月16日凌晨3时,这位孕38周的产妇发现宫缩,5时入住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南院病房待产,9时发现胎膜破裂,在接受检查过程中,突然失去意识,呼吸、循环衰竭。
“我们判断很可能是羊水栓塞,和家属沟通后决定先取出胎儿,同时做好产妇的手术治疗准备。”在为已一脚迈入鬼门关的产妇做心肺复苏的同时,产科主治医生周木兰主刀的剖腹产手术也在病房里进行,20分钟手术就已完成。重度窒息的新生男婴经过初步抢救被转送到上海儿童医院进一步予以抢救。
虽然适逢周末,但一声令下,40多名医生护士迅速展开抢救,忙而不乱,监测、输血、配药各司其职。抢救持续整整24小时,没有人合过眼。直到17日上午,产妇终于睁开眼睛。那一刻,不少医生护士都哭了。
“没有比这更幸福、更让人感动的事!”兴奋的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在微信里这样说,令这一消息不胫而走,广受关注。
但医护人员不敢懈怠,诸多专家一直守在医院,直到18日上午,经过48小时观察,证实产妇病情保持平稳,已经拔管,且可与家属、医生对话交流。
代表医院接受采访的副院长孙静不愿多说手术细节:“感谢我们医疗团队的精准判断,感谢各家医院的全力支持,感谢家属的信任,感谢媒体的理解。”
为了救治这名产妇,上海儿童医院、仁济医院、东方医院、浦东妇幼保健院、瑞金医院、第九人民医院等众多医院都伸出援手,上海市血液中心开通绿色通道,保证了充足的血液供应。一些媒体在17日已获悉这一事件,但听说产妇仍在危险期,都没有抢新闻,让医院能够不受打扰、专心做好救治。在孙静看来,这些支持、理解和信任,对产妇的成功获救不可或缺。
该产妇所产危重新生儿经儿童医院抢救,目前病情相对稳定,但仍处于危险期。
一妇婴产科副主任刘铭说,羊水栓塞是在分娩过程中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或猝死等并发症,发病率很低,死亡率很高,目前无法预防。“即使有很好的医疗资源、快速的反应程序,但抢救成功仍然只能算是好运。”
据《人民日报》8月20日15版(记者姜泓冰)
湖南湘潭产妇死亡事件舆情发展脉络
8月10日,湘潭县妇幼保健医院一名张姓产妇因术后大出血不幸死亡。起初舆论一边倒将矛头指向医院,随着更多事实的披露,舆论所指开始出现耐人寻味的变化。
■事发:产妇死亡医生失踪传播媒介:华声在线、微博等
在微博上,能搜索到关于湖南湘潭产妇死亡事件的最早信息,是网名为“小懒虫太阳晒屁股啦”在8月11日10时26分所发微博,称“湘潭县妇幼保健医院惨无人道,将产妇活生生的弄死在手术台上!并隐瞒真相,一直说在抢救10小时,抢救十小时这是什么惨无人道的无良医院?”虽然有图有真相,但这条仅转发13次的微博并没有在舆论场上引起很多关注。
8月12日,华声在线报道《湖南一产妇死在手术台主治医生护士全体失踪》在网上流传。文章称,8月10日,湘潭县妇幼保健医院一名张姓产妇,在做剖腹产手术时,因术后大出血不幸死亡。但医院没有及时告知家属,直到家属踹开手术室大门,看到“妻子赤身裸体躺在手术台,满口鲜血,眼睛里还含着泪水,可却再也没有了呼吸。而本应该在抢救的医生和护士,却全体失踪了,房间里只有一些不明身份的男士在吃着槟榔,抽着烟”。而院方则称,政府已经介入,详细情况不便介绍,这个病人主要是因为羊水栓塞发病比较急。
这则报道随后被多个门户网站转发并在微博舆论场上被众多媒体微博快速发布,在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现实下,多个敏感关键词以及报道对产妇死亡后,孤零零躺在病床上的细节描写及相关图片报道,马上引爆网络舆论。网友声讨抢救医生的冷漠、缺乏责任心并指责其没有职业操守。
■调查:“医生护士全体失踪”并非实情传播媒介:人民网等院方和相关部门回应
湘潭县连发通报,否认医护人员失踪,称为避免医患冲突,医护人员被安排在手术室值班室等待。湘潭县网官方微博通报此事称,已要求县卫生局、县司法局调查了解产妇死亡原因,做好家属慰问安抚工作。湘潭县卫生局副局长齐先强还解释称,产妇死亡是比较严重的事情,医院先通过政府与家属进行沟通而不是宣告死亡。
湘潭县妇幼保健院医生发出9点说明:
1.患者8月10日上午11时许进入手术室,行剖宫产,12时05分,顺利产下婴儿。随即出现产后大出血,13时,检验科电话报告,凝血功能明显异常,纤维蛋白原检测不出,初步诊断羊水栓塞。
2.14时20分,患者在手术台上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经积极抢救,5分钟后心跳呼吸恢复。
3.湘潭县妇幼保健院请上级医院会诊,15时左右,湘潭市中心医院会诊专家到达该院,认同羊水栓塞的诊断。建议切除子宫。
4.副院长与患方交待病情并签字以后,17时15分切下子宫。
5.21时左右,切除子宫以后,仍未能抢救成功,院方宣布死亡。
6.患者死亡后,该院副院长与患方在手术室门口沟通,被围攻。
7.23时左右,患方强行破门,冲入手术室。此时院方已经完成尸体护理,人员撤出手术室。
8.媒体所述的吃槟榔者是因为冲击原因,脱下工作服在值班室内的医务人员。
9.整个事件过程中,院方积极抢救,进行了多次病情告知与沟通。
这些回应与最初的报道大相径庭,让网友产生了疑问,同时呼吁“希望当地依法依规做出公正透明调查,媒体报道则应致力于多角度冷静还原真相”。
人民网“求真”调查改变舆论导向
人民网“求真”栏目围绕事件进展以及报道中“医生护士全体失踪”说法,立即联络湖南湘潭县有关部门求证采访。经过多番尝试,8月13日下午,湘潭县委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接受了人民网记者采访,表示“医生护士全体失踪并非实情”,并向记者发来此事的情况说明。“求真”栏目于15时40分第一时间首发调查稿件。
人民网的权威报道在网上广泛传播,单条访问量当天即超10万,引导网民冷静思考和客观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成为事件的重要拐点。媒体的报道中,多篇普及了“羊水栓塞”的危害性及高致命性,从而解释了当时抢救医生的治疗方案。这时的网络舆论趋于分化并渐归理智。虽然有部分网友仍坚持医院“阴谋论”,但有更多的网友关注事实的调查,呼吁“让信息飞一会,让愤怒慢一点”,基于已有事实,多数网友认为“产妇之死”,医院和家属都存在“可以理解”的不当反应,导致矛盾激化。一些大V甚至说,在当时情况下,“要是我我也跑”。
■反思:涉医新闻需谨慎传播媒介:《人民日报》《新京报》等
在相关部门及当事医院的回应及人民网“求真”栏目的调查发表后,媒体开始梳理事件发展脉络,并发表了多篇评论文章,如《新京报》的“医护‘集体失踪\’太离奇舆论不必着急‘宣判\’”、《京华时报》的“医疗责任才是产妇死亡的核心议题”等广泛传播。此时,舆论场上更多是反思,以网友的话讲:产妇之死事件的“星星之火”为何“燎原”,正是“媒体浇的油”。
《人民日报》也发表文章认为,信息不足、结论未出之前,应该如何言说呢?有传播学者认为,医疗事件成因复杂,记者在报道时要格外谨慎,不要轻易认定这是医生和医院的责任。最起码,要先咨询一下专业人士,不要闹出笑话。微博上还有不少人呼吁,别被人当枪使,事实反转的新闻还少吗?显然,理性的态度在舆论的发酵中发挥了镇静剂的作用,而“压惊”的手段则是:回到事件本身。
8月15日,涉事医院和家属同意走法律程序、等待尸检结果。虽然还有微博非产妇父亲所开等新闻曝出,但事件已经回归到法治道路上来。据人民网
短评
医患信任不能“栓塞”
新华社上海8月18日电(新华社记者仇逸)生与死,喜与悲,幸与不幸,全在一线间。在上海,一位羊水栓塞产妇经过多家医疗机构联合“接力抢救”,挽回了生命;而就在数天前,湖南湘潭的一名产妇因羊水栓塞而死亡,无法抱一抱自己的孩子。
短短几天内,羊水栓塞这个产科并发症被迅速科普,其凶险性被公众逐步了解。
有人称羊水栓塞是全球所有产科医生的噩梦,面对生命的流逝,医生、护士必须用“跑”来与之抗衡。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之所以能成功救治这位羊水栓塞产妇,多亏了上海仁济医院、东方医院派出重症监护专家支援,第九人民医院、瑞金医院、浦东血站、市血液中心成为“后盾”。整个抢救过程,40多位医护人员拼抢了一天,用血53袋,才使产妇转危为安。
一条披露上海抢救羊水栓塞产妇细节的微信这样写道:“希望所有的人明白,没有哪一次的抢救,我们不是拼尽全力,而是否成功有时并非医生能够控制。这样凶险的情况,需要医生的能力和坚持,也需要硬件和软件的配合,还有幸运的概率。”
不管病情多么凶险、死亡率多高,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救,这是医务人员的使命和职责所在;只要做到了百分之百努力,就不能让拼尽全力的医护人员因为“闹”或者其他原因而受到误解甚至非难。
百分之百的努力,不仅局限于医学救治本身,也包含了与病患家属的沟通和互信。在疾病面前,医护人员是勇敢的战士;在生死关口,医护人员是最后的希望。在用“百分之百”要求医务人员的同时,也需要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和事故处理机制,需要呼唤全社会的理解和尊重,来鼓励、保障医护人员为我们的健康和生命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医患信任“栓塞”到今天这种程度,已经是困扰无数医护人员和病患的噩梦。我们期待医改加速深入进行,期待医改能一点一点重塑医患双方的信任,直至百分之百。
新闻推荐
新华社昆明8月30日专电(记者吉哲鹏)针对媒体报道的“云南省永善县农业局局长甘世波溺亡金沙江,死前曾遭调查”一事,永善县委外宣办日前通报,已初步确定死者为永善县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