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嵅陂:即将消逝的村落

来源:桂林日报 2014-08-14 12:40   https://www.yybnet.net/

▲嵅陂村曾经通往村外的这条小路慢慢地被湮没在树林中了。

8月8日,在即将消逝的嵅陂村里,人们仍然像以往一样正常生活,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随着嵅陂村的地被征完,作为这个村子的标识,只有那两棵大樟树了。

嵅陂村被征取的土地上,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

□本报记者景碧锋实习生梁海盈通讯员徐明成

“我们现在奠基的这块土地,是我们村民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为了新区的建设,传统的村落将不复存在。其实,我们农民对家园还是很留恋的,但是我们要舍小家顾大家。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里一定会成为一个繁华的商业中心,让我们农民实实在在地过上城里人的生活。”52岁的王旺福是临桂县临桂镇兰塘村委的副支书,生于1962年,他在村子一个项目的奠基仪式上的这段讲话感动了当时的很多人。

临桂县临桂镇是临桂新区建设的主战场,全镇共有1万多名失地农民。特别是位于新区建设核心地带的兰塘村委,这个有着1100多户,4500人,7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的传统村落被征掉了1万多亩地,村民的命运随之改变。兰塘村委下辖的嵅陂村,是王旺福家所在的村子,共有146户690多人。然而,如今村子的四面已经被拔地而起的高楼所包围。尽管村民仍然一如既往地生活着,其实村子已经被列入拆迁范围,这样的日子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多了。8月8日,记者走进这座即将消逝的村落,去倾听村民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以及征地给村落带来的变化。

a绿油油一片菜地的嵅陂村,即将消失了

对于嵅陂村的村民来说,不论今后发生什么变化,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过不了多长时间,作为传统的自然村落,嵅陂必然消失。在这一点上,村民都是认同的。村落的消逝,只是时间的问题。为此,早在两三年前,就不时地有村民找到王旺福,希望他能想办法把村落里的一些历史和故事记录下来。不然,以后都没有人知道还有这么一个叫做嵅陂村的地方。

嵅陂村在临桂县城的西边,距离县城中心金山广场不到6里路,然而,由于被竹山、额头山、神山、矮山、圳山等五座小山包围,所以尽管位于县城边上,却由于交通不便,常常被镇子周围的人称为“山里”。其实,嵅陂村是一个以种菜为主的村子,58岁的村民王串友给记者讲起了村子的历史。

那是刚改革开放分田到户后不久,村里有一户人家种了几分青菜,得了几百块钱,大家都很稀奇。“那个时候,国家普通干部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几十块钱”,这在当时可不得了。村里人看到种菜有甜头,纷纷开始学起种菜来。当时的桂林,市场上冬天没有青菜售卖,所以很稀奇。“特别是种出了越冬的西红柿,可以生吃。恰逢春节前后上市,1斤卖到了1块多钱”。当时桂林市的领导,市农业局的专家都来参观,甚至还有记者来拍照,一时间很轰动。

1982年,王串友在桂林的一家工厂做合同工,是5级工,每个月有95块钱。因为村里种菜的效益好,就回到了村子跟乡亲们种起了菜。甘蔗、香葱、大蒜、西红柿是主要的农产品,村子里一年四季都是绿油油的。

由于种植规模逐渐扩大,蔬菜的产量不断增多,然而卖菜的路并不好走。从嵅陂村往西,绕过竹山(山上因长满竹子而得名),经过临近的庄里、岩塘两个村子,才能走到县城附近的大路上,再用车来运。卖菜的时候,村民肩扛手提,通过自行车、三轮车往外驮运。这条路是当时村子通往外界唯一的一条路。

村民回忆,嵅陂村最初征地的历史是在1993年,县里修世纪大道,征了一部分地。然后是1996年,为了建一个水泥厂,又征了一部分地。厂子建起来后,给村里增加了收入,也给村民提供了一些就业机会,但后来厂子倒闭了。也就是这样,嵅陂村的地逐渐30亩、50亩地被征取。到了2008年,嵅陂村一次性就被征取了1200亩,这一下就仅仅剩下村落现在的宅基地和村庄周边的一点土地,共200亩左右。

b两种安置方案的变迁,让村民变市民

然而,按照新区的总体规划,嵅陂村现在的村落宅基地仍然在被征取范围内。尽管对村民来说,已经没有地种了,然而当真正要让他们搬离祖祖辈辈居住的村落时,很多人仍然感到难以接受。

“那个时候刚一开会宣布要征现在居住的宅基地,村里就炸开了锅,村民开始议论纷纷。”王旺福记得2012年最初召开村民大会的时候,定下来对村民的安置是:政府给每户建1独栋的4层半自建房,现在居住的房屋再根据一定的规定进行补偿。“尽管争议很大,但当时的方案出来以后,很多村民还是同意了,觉得这样的独栋房子跟原来的基本差不多,还是一宅一户的,有‘天\’有‘地\’,乡亲们还是住在一块儿。”

随着这两年新区的建设,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即便是在嵅陂村,原来的情况也发生了变化。8月8日上午,记者站在嵅陂村向四周望去,北面是山水凤凰城,南面是一院两馆和彰泰1号,东面是金贸大厦、广电中心等单位,而西面有飞扬国际、公园大地、兴隆房产等楼盘。给记者的感觉是:四周高楼蜂拥而起,嵅陂村好像是一个城中村。

记者的这种感觉,其实也是村民和新区开发者共同的困惑。如何让村民更好地融入城市,实现从村民向市民的转变,失地而不返贫,是问题的关键。一次去南宁琅东的学习考察改变了开发者和村民的思维。“琅东在开发的过程中,对于村民的安置方法是直接让村民住进商品房,然后再给每家配置商铺,这样让群众有收入,更好地解决了群众变成市民后的经济问题。比直接建独栋的最大好处就是给村民增加了‘商铺\’,增加了收入,形成了‘有房有门面的特色街区\’。”王万福说。

根据这一种新的方案设计的效果图出来后,引起了很多村民的兴趣,村民们开始倾向于选择这种商品房,有商铺的房子。“这样的好处就是彻底消除了村民还是住在村子里,而是相对比较统一地都住进了商品房里,实现了村民变市民的身份转变,有商铺出租或经营,经济上也有了保障。”村民王金球说。“而从最初的规划来看,村民的独栋房屋只有四层半,而周边的房子都达到了20多层。如果村里还是建4层半那样的楼房,跟周边的楼盘一对比,就如同住在一个坑里一样。以前村子被大树环绕,如今是被高楼环绕。农村人讲究风水,这样被围起来是既没有风也没有水。”王旺福说。

“如果按照第一种方案,我们嵅陂村100年后还是城中村;按照第二种方案,一步就融入了城市。”嵅陂村有村干部这样告诉记者。因此,村里146户人家中,到现在有90%的人都签订了新的方案。

到目前,对于村民的安置除了上面的两种方案,还有第三种,就是按照各家安置房产的市场价钱全部折算成现金交给被征地的农民,作为经济补偿。钱怎么花,由村民自己做主,这种方法几乎没有人选。除了大部分人选了第二种方案外,还有十多户人家坚持选第一种。“作为安置方案,村民怎么选择,选择哪一种都是他们的自由。但从目前的情况来说,我们倾向于争取村民选择第二种方案。这样相对各方面较为统一,同时也为村民的最终出路作出了考虑。”王旺福说。

c失去土地后,村民如何实现身份转变?

那么村民失地以后该怎么生活?又如何才能真正融入城市?

王和生是土生土长的嵅陂村村民。原本有6亩土地,2009年临桂新区建设时他家的6亩地被征,他变成了一个手握50万元补偿款的无地农民。眼瞅着3个正在读高中的孩子一年消费就要5万余元,王和生知道自己必须另谋出路,不能坐吃山空。失地的王和生开始尝试过建筑、蔬菜批发、木匠等多种工作,最终决定踏踏实实搞种养。“我们农民对土地熟悉啊,跟土地打交道更加靠谱一些。”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考察,他决定在茶洞发展自己的产业。王和生说服自己的堂兄弟王任福和王初桂同他一起去干一番事业。2010年,三兄弟带上自家的土地补偿金来到了茶洞乡的江底村。

开始他们并不被当地农民认可,光是承包个人手中的小块土地就费了一番周折。土地承包到手后,他们克服重重困难,60亩新土地上,种鸭养殖场和茂谷柑果园一体化逐渐成形。起初由于缺乏经验,由台湾引进后经改良的茂谷柑由于营养不良,死亡率高达20%。在种植技术改进之后,情况得到好转,茂谷柑开始挂果创收。

趁着茂谷柑创收的大好时机,他们扩大了种养规模。现有180余亩金桔和茂谷柑、25亩鱼塘及养鸭场,从2012年开始培植的茂谷柑幼苗也已有百余亩,200余万株。如今,王和生正谋划在四塘乡承包500亩土地种植改良茂谷柑,扩大这一新品种的知名度,使其成为当地特色作物。

从失地农民变身“农场主”,王和生是嵅陂村农民成功转型的一个缩影。

另一个实现“华丽转身”的例子是村民王建华。“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战略提出时,村民王建华刚上大学。前年听说自己村的土地将全部被征用,他认为“机会终于来了”。当时,还在桂林某高校读工民建专业的他提前回到家乡,运用自己的所学和家里分得的征地补偿款,跟一些朋友购买了机械设备,组建了工程运输队和施工队,参与工地建设,砌围墙、拉土方、挖基础。

记者了解到,村里的地被征,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有头脑敢闯荡的村民,像王和生、王建华一样,实现了成功转型,但这毕竟是极少数。为了从根本上给村民生活保障,当地政府从村里的地被征完时,就给村民每人每月办理了100多元的征地补贴。

从2008年开始,临桂镇就加强对失地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其向产业工人进行转型。为此,先后曾在新区的核心村委兰塘、花堽、大律和沙塘等开办多期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班,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举办了工程机械驾驶、农用机械驾驶、电工、中式厨师和月嫂等各类培训,顺利培训了农民近900人。为了让失地农民顺利就业,该镇还整合新区企业资源,在花堽和兰塘举行了两期失地农民专场招聘会,12家用人单位提供了950个就业岗位。

为推进“村改社”进程,临桂县已开始“招兵买马”,通过公开招聘形式招72名工作人员到社区工作,弥补该镇社区工作人员人手不足的问题,在原有4个社区的基础上新建7个社区。目前,首期招聘的72名社区工作人员已经被分到4个社区进行跟班锻炼,等新建社区逐个建成后,再分配到新社区工作。

(图片均为本报记者景碧锋摄)

新闻推荐

八项规定“高压线”任何时候不应碰

□陈钢张宸陕西省19日公开通报一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事件:在一次吃请聚会中,个别干部“赶场聚会”“酗酒不雅”,尽管是自费聚会,但给干部队伍形...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来之不易的记者证2014-08-21 08:20
评论:(嵅陂:即将消逝的村落)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