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师,28名学生中大的16岁,小的才4岁;父亲曾在这里教书育人一辈子,30年前他子承父业扎根于此;虽是独臂,他却以自己的执着、勤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从渠县驱车到贵福,顺着桂溪河逆流而上3公里,便可到达贵福镇寺垭村的信望爱小学,这里只有一幢两层的教学楼,没有围墙。30年来,因为这里条件艰苦,一批又一批的教师来了又走,左手截肢的陈琏却一直留在这里,无怨无悔,执着坚守,给山里的孩子带来知识和欢乐,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陈琏在教学生做操
学校:唯一的老师
陈琏的父亲在这所学校教书直到2000年退休,回忆起那时,陈琏感慨道,“学校老师最多的时候有7个,后来就越来越少了”。陈琏告诉记者,当老师就是他从小的梦想,这些年,他教出的学生有七八百人,不少人在毕业后还会回来看看他,说说话。陈琏说,自己不要学生报答什么,学生们能考进更好的学校,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他就心满意足了。
陈琏班上的学生年龄从4岁到16岁,是年龄跨度很大的复式教学班。2013年9月,另一名代课教师通过公开招考,到别的学校上课。从此,他担任起两个班的复式教学。“我们采取的新式教育法,每个大的学生带一个小的,辅助老师教小的知识,小的哭了,大的在一旁安慰。”陈老师告诉记者,有时大的在听课,小的磨磨蹭蹭拿着一块钱想出去买吃的;六年级的孩子们做操,幼儿班的娃娃排着队,站在一边津津有味地看着,这俨然成了信望爱小学的一道风景。
虽然他是村小唯一的老师,办公室的小黑板上,值周教师和值周学生、每周的工作重点都安排得清清楚楚。陈琏对学生分组进行常规考核,考核成绩每周上墙公示。教室后面黑板上,一边是陈琏密密麻麻写上的六年级重点词句,一边是学生的绘画和作文。
家长:交给陈老师 我放心
每天放学,陈琏最放心不下的是住在水库旁边的四个孩子。水库旁水渠纵横交错,是孩子们上学的必经之地。因此,每天放学,他都要把孩子们送过水库,和水库旁边的农家打招呼,坚决禁止学生下库游泳洗澡。30多年来,学校没有发生过一起学生溺水事故。
在寺垭村,老百姓只要提起陈琏,都会说,“把娃娃交给陈琏,我放心。”陈琏说,学生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他回忆了一个曾经很调皮的学生:小龙是留守孩子,父母在外打工,以前小龙跟在父母身边,经常趁父母不备,偷偷地跑去上网,和社会青年结哥们,抽烟喝酒,惹事生非。学校转了一个又一个,无学校敢收,父母为他伤透了心。小龙的外婆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找到陈琏。陈琏二话没说,收下了这个孩子,他主动接近小龙,了解小龙内心的想法。乡下没有电脑,陈琏就让小龙用学校唯一的一台电脑上网,但是有一个条件,每周只能上一个小时。慢慢的,小龙被他“治得”服服贴贴,学校的活动主动参与了,语数成绩均在90分以上。
心愿:想修堵“安全围墙”
“心愿?真的没有,我太满足我现在的生活了。”陈琏乐呵呵地向记者描述他的生活,妻子贤良淑德,把家里家外打整得有条不紊,多年来陪伴着他毫无怨言;儿子在北京上班,目前在北大进修;女儿在渠中读书。“对生活,我非常非常知足,非常幸福。”
谈到学校,陈琏也怀着感恩的心向记者介绍着,以前,小学校舍破旧,低矮潮湿,教师和学生上课的条件非常差。2006年9月,香港慈恩基金会和香港圣保罗中学的爱心人士捐献20万港币修建学校。陈琏积极和村社干部协调土地,跑建设手续。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6月,一座漂亮的小洋楼拔地而起,接下来,打井、修厕所、让师生走进了新教室,学校也改名为贵福镇寺垭村信爱望小学。
“不过,我确实有一个非常想实现的愿望。”陈琏告诉记者,学校紧挨公路,但没有围墙,他每天最担心的便是,来来往往的车辆是个安全隐患,害怕学生发生事故。“如果我们长20多米、宽10来米的小小校园能有一堵安全围墙,保障校园内的安全,这就是我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心愿了。”
(刘逊 本报记者 张黎丽)
新闻推荐
2012年12月30日,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公安局刑警队抓获了一个以县处级领导住所、办公室为目标的盗窃团伙。该团伙借逢年过节之机,潜入县委书记、县长或其他领导干部住所、办公室实施盗窃,且屡屡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