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柏 本报记者 张燕·
渠县中学,川东北第一所国家级示范高中。曾经,在光辉的岁月里独领风骚,创造了无数骄人的辉煌。如今,渠县中学在党委书记、校长刘胜富的带领下,正在谱写着凤凰涅槃、欣欣向荣的教育华章。日前,本报记者专程来到渠县中学,采访学校是如何倾力打造优质教育的。
渠县中学始建于1917年,学校占地175亩,现有12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400余人。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省级校风示范学校”、“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省级卫生单位”、“省‘绿化示范学校\’”、“省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一流的师资队伍
——让每位学生茁壮成长
“老师们,我们要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文明的仪表影响学生,以广博的知识引领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我希望我们每位教师争做学生欢迎、家长满意、同行敬佩、社会认同的优秀教师。”这是渠县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刘胜富在2014年秋季开学典礼上对该校教师的一段肺腑之言。
一直以来,无私的奉献、高尚的人格、广博的知识、博大的胸怀,成为渠县中学教师不懈的追求。
97年前,蓝经惟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丰厚的报酬,倾其所有创办了渠县中学。从此,几代渠中人在这里辛勤耕耘,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上世纪五十年代,“冉三角”冉玉双老师患遗尿症穿长衫遮掩不误上课,“欧几何”欧枢成老师患青光眼由孙子牵着上讲台,向慧中老师一周上25节英语课还当班主任却从不喊累,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奉献精神影响深远。七十年代,“喻化学”喻曼老师编写的高考化学复习提纲竟与次年国家编印的复习提纲一致,所展示的深厚学术功底让人叹服;谢学励老师看见学生爬在树梢竟不闻不问、查出学生顶着被子打着手电下棋仍“轻描淡写”,然而这些学生后来品学兼优,考上了名牌高校,其中所蕴涵的教育艺术不言而喻。八十年代,王建经老师的“音乐英语暗示教学”实验轰动四川省学术界。
渠县中学的老师大都是在历史转型时期成长的一代,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他们也有困惑、苦恼、抱怨,但一旦跨进校门走上讲台,他们都无法回避一双双眸子里纯净的期待,爱心油然而生。正是这种爱,吸引了省内外一大批优秀教师和优秀大学生来到这里,实现人生的价值;正是这种爱,使一些老师放弃了到沿海和大都市工作的机会和优厚的报酬,甘愿守住清贫,把青春和热血洒在这块多情的土地;正是这种爱,渠中的老师奉献了自己全部的智慧,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各学科的带头人在渠县中学层出不穷,其学术造诣更加深厚,现有特级教师和特级后备人员12人,高级教师138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人,省级骨干教师19人,省级名师6人。
一流的教育教学
——创造无数骄人的成绩
2014年,渠县中学高考中考实现了新的跨越。该校高考本科上线1247人(不含艺体生),一本上线230人,净增92人,一本上线增长率66.7%;二本上线913人,净增295人,二本上线增长率32.3%;为国家培养出了“空军飞行员”王焱。中考再创历史新高,该校初三年级472人参考,获A+3等级以上的达234人,比例居同类学校第一。在达州市统一举行的高一高二的期末测试中,该校高二年级崔哲域同学测试成绩跃居达州市第一名。在“振兴渠县教育”综合评价中,该校居一类学校第一名。
近几年来,渠县中学坚持“质量强校”的发展方向,成绩斐然。2010年,李军军、李晗天同学分别以640分、639分的成绩夺得达州市理科第二、三名,李军军被北京大学录取,李晗天进入清华大学学习;2011年,严平同学以652分的成绩获得达州市理科第一名,被清华大学热能动力及其自动化专业录取;2012年,周倩宇同学勇夺达州市文科桂冠;2013年,伍星同学以674分被清华大学录取。
为抓好教学质量,渠县中学大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教育培训活动,分别请进了“西点执行力”教育专题演讲专家到校演讲,邀请了昌乐二中的教育专家到校讲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连续两年,学校抽派高三部分老师到全国闻名的河北衡水中学观摩学习,回校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教学比赛已经成为渠中的常态,教科室精心组织不同层次的老师分别参加学校的新进教师赛课大赛、老教师示范课大赛、全县的“红烛杯”大赛。通过这些频繁的比赛,开阔教师的视野,大大提升了他们的业务能力。学校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每学期各处室、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制定工作计划;学校班子成员、教研组长深入课堂听课,每周不少于2节;教务处通过“三查”(查备课本、查早晚自习、查作业批改)、“两评”(同行和领导评议、学生测评)、“两考核”(半期和期末考核)等形式,检查教师在教学中“六认真”落实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促使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渠县中学严格执行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计划,教学课程,绝不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主任、一批特高级教师与教学骨干任委员的“渠县中学学术委员会”,制定了《渠县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改革了课程结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在渠中新课程的课堂上,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一流的教育科研
——教育教学质量上台阶
学校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不仅加强领导,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学校理化实验室和多媒体电教室、语音室、电视网络教室和电子备课室等现代教学设备设施一应俱全,校园宽带设备、教学平台形成网络,为科研兴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创造性地提出“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上台阶”,学校组建了以教科室为核心的教育科研管理机构,配置专、兼职教研员数名,直接负责对全校教师教学、科研业务管理,带领全校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课题研究,负责制定学校整体教改长远规划和各种教研教改实施管理制度,为学校领导当好教改参谋,形成了以教科室为核心,以两组(教研组、年级组)为支点,以课题为联络面,以全校教师为终端的立体化科研网络。
校长刘胜富带头搞科研,有多篇科研论文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并获奖,是专家型、学者型的年轻校长。近年来,学校承担的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频频获奖。其中《中学生校园文化建设》获省政府二等奖,《基于网络资源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中学生主体性最优发展的实验研究》分获省教厅优秀电教科研成果二、三等奖,《现代教育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运用》获得达州市科技进步奖。
与此同时,学校特别重视科技辅导员的科学素养的提升。近几年来,一方面请了大学教授来为学校的科技辅导员上课;另一方面也安排该校的老师到成都、上海去参加全国的科技辅导员培训学习。同时,学校成立了科技创新协会,对科技创新或与科技创新有关的时代潮流及对各类小创意有浓厚兴趣的同学进行培养,开展咨询服务,组织参加各级科技创新大赛,为全校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平台。在近两年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市级一等奖的作品共8件(其中3项获得特等奖暨市长奖,10件作品参加省级比赛),获得市级二等奖的作品有10件,获得市级三等奖的作品有12件;省级一等奖2个(获得高考加10分资格),省二等奖5个,省三等奖7个。在全国中小学电脑作品制作大赛中,获省一等奖4个,全国三等奖2个。
一流的办学模式
——打造渠中教育品牌
本报记者走进渠中校园,绿树成荫,暗香浮动,鸟语花香,益人心智,各种励志标语和文明警示牌点缀其间。朗朗的读书声伴着清新的空气,使人心旷神怡。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生态环境让人心驰神往,真是莘莘学子砺志成才,读书沉潜的天堂。校园布局合理,错落有致,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界限分明,设施齐全。图书馆藏书丰富,藏书近30万余册,各类期刊6万余册。
多年来,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培育爱心,铸造成功”的办学思想,确立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打造‘渠中\’教育品牌”,把渠中打造成名牌大学的摇篮,创建“中华名校”的办学目标,探索出了“以改革促创新,以特色促发展,做好初中,做大高中,做强渠中,创造一流”的办学模式,形成了“团结向上,勤奋求实”的校风,“敬业,爱生,求精,创新”的教风和“勤学,精思,尚美,乐群”的学风。
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四育二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为学生终身负责、为学生终极发展奠基)为宗旨,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名流以及英雄人物,原国家计委部级领导石启荣,国家知名教授牟本忠、张正禄、张正元,国家兵工部坦克总设计师唐时超,全国攀岩冠军王建民,革命烈士刘浩,就是他们中的代表。
渠县中学已成爱的汇聚之地,一流的教师向这里汇聚,一流的学生向这里汇聚。在渠县中学这爱的熔炉里,不仅能成人,更能成才。面对学校的未来,校长刘胜富信心百倍。
新闻推荐
律师:即使签了也不能脱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