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1月29日下午3时许,记者走进宿州市现代制鞋产业城百丽鞋业25号车间时,被一阵阵敲击声吸引住。在全国各地制鞋企业中选出的79位制鞋大师正在这里同台竞技,进行首届全国制鞋工职业技能大赛的决赛。
记者来到男鞋赛区21号选手身旁看到,这位选手正手拿小锤敲打着鞋帮,一阵阵敲击声清脆有序。
“这道工序叫绷帮,制鞋最关键的一道工序,绷帮好坏决定制出鞋子的优劣。”比赛选手贾师傅说,他是河南省漯河市一家鞋企的技师,今年37岁了,干制鞋这行已经17年了,在他们当地获得很多奖项,最高是全市第一名。
“从一开始打工,就干这个,很爱这一行,喜欢制鞋的过程。”贾师傅说,做鞋的工序其实很复杂,从裁断皮板到制鞋帮,再到制底,零零碎碎加起来有20多道工序,需要敲打上千次,3个多小时才能完成。
“虽然干了20多年了,但是参加全国性的比赛还是第一次,很激动也很紧张,不管结果如何,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提升。”黄红标是来自河南的选手,谈及比赛他直言收获良多。
据介绍,此次决赛前三名且为职工身份的选手,报请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核准,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提起手工制鞋,宿州有着悠久的传统,婴儿满周岁要穿虎头鞋,新婚夫妻要穿龙凤鞋。宿州市一位民俗爱好者告诉记者,就是现在,宿州这里的人依然爱穿“妈妈纳的千层底”。
“在泗县,一双纯手工制作的布鞋要卖上上百块,和北京老布鞋比,我们也不差。”宿州市鞋城管委会一位工作人员说,泗县还建立全国第一家鞋子博物馆,现在准备搬到鞋城,希望手工制鞋的历史不会被忘记。
参赛选手黄红标表示,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手工制鞋已经越来越少,这次举办手工制鞋比赛很有意义,希望手工制鞋能得到很好的传承。
本报记者 张涛
新闻推荐
编者按 吃饭时因两元钱与包子店老板发生纠纷,合肥一男子打电话喊来三个朋友报复,结果混乱中包子店老板娘被捅身亡。昨天,本报以《一碗辣糊汤引发的血案》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