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镇尧洼村党支部书记 刘前材/口述 尹哲 周筠/整理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有强调仁孝清廉、耕读传家的家风。如今,淳朴的尚文之风,依然在我们尧洼村流传。
我们村是洋河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全村总共只有131户、432人,别看村小,可是先后走出了96名大学生,包括20多名硕士和十几名博士,是远近闻名的“状元村”。
尧洼村祖祖辈辈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念书既不能吃,也不能喝,不如种地拾柴火。”以至于逢年过节,全村都找不出一个会写春联的人,写封信也找不着代笔的人。
改变,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当过兵的刘汝山被保送上了大学,并且顺利留在城市工作,给我们这个小山村带来巨大的震动。后来高考恢复,刘增材等一批大学生走出山村上学,毕业后,他们留在城里成了大学教授或单位骨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村民们渐渐发现,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才是改变命运的最好办法。从那时起,尊重文化、追求知识在我们村蔚然成风。
怎样才能鼓励更多的孩子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呢?我想了个法子,在进村主路的墙上设立了一面“尚文家风墙”,为的就是把“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家风、村风流传下去。“家风墙”上有每个从我们村走出去的大学生的照片,标注出他们的简要介绍及父母名字,还有他们的座右铭。
我们村刘汝江的两个孩子都出现在“家风墙”上,“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有文化才能有出路。”他常这么说。当年为了让两个孩子上大学,他借了满身债,现在孩子们都毕业了,也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只要孩子读好书,有出息,不管吃多少苦都值得。”
尽全力供孩子读书的在我们村可不止刘汝江一户,村里的刘亮材兄弟三人家中有5个大学生,刘汝其弟兄三人家里一连出了7个大学生,其中一个去年还在美国考取了“双博士”。
村民杨仕菊告诉过我,她从不羡慕别人家多富裕,就馋谁家出了个大学生。就在这种尚文的家风影响下,她的一儿一女都考上了大学,儿子还读了研究生。
这两年,我看媒体上常有报道说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不少农民子弟读书的积极性下降。我们村可不是这样,现在,没文化连庄稼都种不好;在城里打工,没有文化更是挣不到钱。要有出息,怎么能不读书呢?
我们村的风气好,各家各户比着读书,赌博、打架的基本没有,吊儿郎当、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更是看不着。外村的姑娘都愿意嫁到我们村,就是因为村子里的风气正。这两年,“尚文家风墙”越来越长,尚文之风改变了尧洼,这种风气也会代代相传,影响越来越多的尧洼人。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