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后,大片国土沦陷,民不聊生满目疮痍。很多学校已无法正常上课,许多学生们选择投笔从戎,涌入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大潮。由于装备紧缺再加上年龄小,这些学生兵们进行军事训练后,却很少能够在战场上正面杀敌。但他们凭着一股强烈的爱国热忱,走街串巷宣传抗日,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国家和民族的大义。
一寸河山一寸血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特别报道
讲述人:陆瑞庭
凤阳人,省农科院退休干部,1937年参加第十一集团军学生军
国土沦陷,中学生投笔从戎
我1921年出生在凤阳,小时候家里条件不错,父母就送我到上海念书。1937年抗战爆发后,平津、上海相继沦陷。我在上海就读的中学停课了,不得不回到凤阳中学借读。
1937年11月,第五战区的第十一集团军招收学生兵。日军所到之处民不聊生,学校里的抗日氛围很浓,学生们纷纷要报名去打鬼子。当时我也报名了,入伍时才16岁。
学生兵的年龄都不大,有中学生也有大学生。我们被编成了一个150人左右的队伍,统一在寿县城隍庙进行半年的军事训练,之后又被编入到河南潢川一支抗敌青年队伍继续受训,那时我们主要是进行队列训练和步枪射击。原本学生军在潢川要训练四个月,因为战事需要,我们只训练了1个月就被分到各地开展抗日宣传,当时我被分到了曹家庵。
走街串巷,多形式宣传抗日
因为装备紧缺,我们这些学生兵们都没有枪。尽管条件艰难,大家的爱国热情却很高涨。我们到村里、街上贴标语,写墙报,唱歌,演讲,向老百姓们控诉日军暴行和讲述抗日英雄们的故事,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
1938年6月初,正赶上曹家庵赶集的日子。我们上午买了好多菜准备迎接端午节。谁知,传来淮南煤矿失守的消息,我们都来不及吃午饭,日夜兼程赶回潢川。
当我们到达时,驻扎地已经聚集了从各地回来的学生兵们,有三四百人。日军恶行滔天,我们恨得牙痒痒,都要求上战场杀敌。但是装备不足,很多学生兵年龄又小,团长不同意直接派学生兵上战场。这时一名大学生说,如果不能上战场,也不愿意窝在这里,提出学生兵自己选择走还是留。团长同意了。在潢川待着也做不了其他事情,我和一些学生兵就去了武汉。
流亡武汉,险些丧命难民所
在武汉,由于没有去处,我们就住进了难民所。难民所一般是在祠堂或者庙宇,我们这个难民所一共有三个大房间,每个房间住进了百十号人,人挨着人,非常拥挤。并且,又是夏天,天气闷热,整个难民所的气味很难闻。
那时候武汉还不间断地遭受空袭。在我们没来之前,很多老百姓已经在空袭中家破人亡。说来很幸运,我们在武汉待了一星期,都没有遇到空袭。我们不能上阵杀敌,可也不想当亡国奴,就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抗日。白天我们走上街头宣传抗日救亡,鼓励群众积极支援抗战。晚上我们就打地铺,睡在难民所里。
我们年龄都不大,之前又都是学生,听说位于湘西的国立八中还在上课,就决定去湘西继续求学。就在我们离开武汉的第二天,当时我们住的难民所就遭到了日军轰炸,死伤了很多人。听说还有人的肚子炸破了,肠子都流了出来,非常惨。
湘西求学,救国图存未曾忘
我们一路从武汉徒步走到湘西,一天走60里路,跋山涉水,一路逃亡到了湘西。我们算是幸运的,有的学生在逃亡途中病死,还有的在空袭中遇难,就地掩埋。
因为战时比较混乱,只要能证明是流亡学生,学校都收。我记得国立八中一共有11个分部,分布在不同地方,容纳了约5000人,高中和初中还各有一个女子分部。当时条件很艰苦,一开始还能吃饱,后来物资供应越来越紧张,一日三餐唯一的菜就是黄豆汤。有家里条件好点的同学,偶尔能寄点钱,就买点猪油渣滓拌饭吃,算是吃到荤菜了。
因为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大家都很珍惜。虽然远离家乡,但其实里面很多老师和同窗都是安徽人。白天我们除了认真上课,课余时间还在田间地头三五成群地看书。晚上围在桐油灯下夜读,非常刻苦。
湘西地区多山,地势险要,日军一时难以攻克,所以这里仍能保持一时的平静。但是战争爆发,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救国图存的思想始终在我们心里,我们读书期间,还会到村寨里向老百姓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就这样度过了两年。
浙大毕业,回军营抗日报国
我参加学生军时,家乡凤阳惨遭日军蹂躏,父母带着家人也开始了逃亡的生活。一开始他们挑着很多细软,但逃亡路上东躲西藏,保命要紧,哪顾得上细软,最后基本都扔了。后来父母也一路逃亡到了湖南,直到抗战胜利时才回到凤阳。
1940年,我从国立八中毕业后,考取了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大学四年也是抗战期间我度过的最稳定最平静的四年。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只要抗战没有结束,我们的抗战宣传工作就一日没有停止,只是换了不同的地方。
1944年大学毕业那年,政府鼓励大学生到前线宣传抗战。我也报名了,后来在云南昆明统一受训,并到昆明一部队当了翻译官,也是负责抗战宣传。之后我又当过老师,后来因为专业技术特长调到安徽省农科院工作,一直到退休。
时间过得真快,今年我已经90多岁了,当年我们一起参加学生军的很多战友们,可能大部分都不在了。但是回想起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在战争年代,我看到过太多支离破碎、家破人亡。即便能在战乱中能活下来的人们,也经历过颠沛流离,九死一生。没有人可以在战争中不受任何影响,只有避免它发生,所以要好好珍惜和平。同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旦国家有难,每个人都应当用自己的方式保家卫国,为国家出力,只有这样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
彭娟 本报记者 钟虹/文 马杨/图
投笔
八年抗战,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苦难与耻辱,也展现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精神。
如果您本人或者先辈们亲历过这段烽火岁月,如果您家里留存着与抗日战争有关的历史见证,可以拨打新安晚报热线电话0551—962000。我们将以第一人称的口吻,重现那些抗战故事、回放那段历史。
新闻推荐
美国调查人员7月31日证实,在得克萨斯州中部城市洛克哈特坠毁的热气球曾撞到过高压电线,事故的具体原因仍有待进一步调查。参与调查这起热气球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