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位于大沽河畔的李哥庄村,只见:大街小巷人流如织,高楼别墅鳞次栉比,人们欣赏着田园乡村的自然美景,享受着城市生活的时尚便利,文明与幸福洋溢写在每个人的脸上。与此同时,“青岛市文明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先进村”、“平安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也不期而至。
重商重工引发致富热潮
仓廪实,衣食足。提升村民素质的关键是提高村民收入。然而,李哥庄村有5000多人口,人均却只有三分地,单靠发展农业难以满足需求。村两委成员在综合考虑村庄交通、水电、道路等优势后,研究决定:通过招商引资和自主创业等形式发展二三产业,尽快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思路一定天地宽。勤劳实干的李哥庄人迅速掀起了招商引资和自主办厂的热潮。李哥庄村书记张培三带头办起了李哥庄第一个工艺品厂,随后村办木器厂开业。三十多年来,全村人历尽艰辛,从为别人打工到自主创业,在本村一批创业能人的带动下,联谊木业、青岛天元发制品、宏达钢结构等一批本土企业发展壮大,产品远销日本和欧美。在此期间,村民们也练就了工艺复杂的扎制假发技术。与此同时,商业网点楼遍及全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饭店、旅馆、商店等网店达400余户。目前,村里大大小小的企业90多家,外向型企业17多家,全村三分之一的农民自主创业当上了小老板。
创新管理管出和谐村风
在李哥庄村,村里村外,经常能看到一些年龄稍大的老人走街串巷、忙里忙外。这些被村民亲切的称作“小巷总理”的人是村里的片长。鉴于李哥庄村人口多、难管理,村两委把村庄分为6个片区,每个片区由村民选出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负责管理一片的工作。大到讲解政策、节约主持村中红白喜事,小到帮贫困家庭申请低保、调解邻里纠纷。久而久之,片长管理制让邻里的不和少了,呈现出互帮互助,和谐友善的良好风貌。
李哥庄村历史悠久,相传李姓始于明洪武十七年从云南迁入立村,从此繁衍生息,以姓氏命村,随后张姓、王姓、侯姓、孙姓逐渐迁入。伴随着外来迁入人口的增多,如今李哥庄村姓氏已达到19个。无规矩不成方圆,村庄好风气的形成离不开村务民主管理模式的创新,更离不开村规民约的强大约束力。多年来,李哥庄村邀请村民一起为村庄把脉,并对症开方,多次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增加了党员教育、村民生活补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新条款,为良好村风民风的形成营造了良好的土壤。
好人善行传递民风正能量
在物质丰裕的同时,村两委不满于现状,通过建设文体活动中心、电子阅览室、敬老院,积极组织秧歌大赛、广场舞大赛,组织村民学科学、学法律、学技术等一系列方式,让村民精神日渐富有。同时,连续十几年评选“文明村民”“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一系列孝德活动的开展,使尊老敬老、助人为乐,扶危济困、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在全村蔚然成风,涌现出了连续两年资助贫困大学生、捐资捐物帮助智障和残疾人的保洁工王秀琴,常年照顾孙女和瘫痪丈夫的冯立琴,23年悉心照顾瘫痪在床丈夫的好媳妇宋桂芸,拾到钱包主动交还失主的赵美春等一批“最美李哥庄村人”。(王哲)
新闻推荐
□ 通讯员 李晓林 报道近来,邵庄镇充分利用第二季度妇查下村时间,带计生政策走进农户,妇查间隙给育龄妇女讲解计生知识,为人口计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宣传计生政策。以 “妇查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