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 綦
“即使我知道整个世界明天就要毁灭,我今天仍然要种下我的葡萄树。”马丁·路德的这句话道出了德国人严肃、认真的行事风格,以及因为过于认真而造成的“死板”。《朗读者》是一部凝重的作品,没有调侃、诙谐,作者是德国作家本哈德·斯林克。他身兼德国法官和法律教授等职,这似乎为《朗读者》冷峻、严肃、认真的文学态度蒙上了一层必然的色彩。小说对战争、爱情、自由、罪恶、道德与法律的思考与反省,深刻得让人心生敬畏。历史洪流中个体的渺小,审判过程中道德、法律、人性的较量与挣扎,以及人类个体被裹挟其间而做出的看似荒谬的选择,最终借助一场惊世骇俗的爱情悲剧逐一呈现……
那时汉娜36岁,公交车售票员;伯格15岁,身患猩红热的学生……他俩相爱后的第一次争吵非常有意思:伯格去公交车上找汉娜。公交车有三节车厢,因为伯格没有坐在汉娜工作的那节车厢里,汉娜很生气。“你为什么坐在另外的车厢里?”回到那间简陋的房子后,汉娜大声质问伯格。“我怕你吻我。”伯格委屈地说。“孩子,难道你担心我会在公交车上和你做爱……”
汉娜悄然离开伯格前说了一句话,她说:“孩子,回到你朋友中去吧。”他们去旅行的途中,小餐馆的老板娘误以为汉娜是伯格的母亲,老板娘对伯格说:“希望你母亲对食物满意。”虽然当时伯格亲吻了汉娜的嘴唇,但是这句话是促使汉娜不辞而别的最后一根稻草。——为了归还伯格一个“健康”的人生,汉娜选择了离开。
汉娜选择自杀,绝不是因为对自己二战时“所犯下的罪行”忏悔。这个自尊心极强的女人从来就没有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她只是为了获得一份工作,尽到一个看守的职责。“如果是你,你当时怎么办?”汉娜在法庭上反问检察官,检察官无言以对。她选择认罪,仅仅是因为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不识字。在她心中,有比自由和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她宁愿被判处终身监禁,也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是个文盲。
伯格第一次去监狱探望汉娜,临见面时,到底不敢面对现实,选择了逃跑。其实汉娜心里清楚,这个世界上只有伯格会去探望她了。那一刻,她的心情是复杂的。
伯格后来结婚了。但是汉娜一厢情愿的认为伯格也还爱着自己。“多给我读点浪漫的。”这句话道出了汉娜作为女性内心柔软的一面。“我觉得席勒应该找个女人。”她甚至还在信中委婉地劝伯格找个妻子。监禁20年后,出狱的前一天,伯格去监狱见汉娜。汉娜忘记了自己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人了。她把手伸向伯格。但伯格只是出于道义上的关怀把手压在汉娜手上。
“你想过从前的事情没有?”伯格问汉娜。
“你是指我们之间的事情吗?”汉娜在这时还深爱着伯格,并幻想着伯格也还爱着自己。
“我是指集中营的事情。”伯格说。——伯格根本就不知道汉娜在集中营的无辜。
显然,这一刻,汉娜绝望了。拒绝了伯格给自己安排的房子和工作,拒绝了这不是源于爱情的关怀。——为了尊严,汉娜选择了监狱;为了爱情,汉娜选择了死。
抛开《朗读者》的全知视角,仅仅关注汉娜近乎扭曲的选择——还有谁可以为了隐瞒自己是文盲的真相而甘愿接受终身监禁的判罚?这个女人的后半生,在狱中学习认字、写信,当她终于可以给伯格提笔写信的时候,内心该有怎样的悲欣交集?汉娜最终选择了自杀,那是因为在她的价值观里,尊严比自由重要;爱情,比生命重要!
如果是我,我会怎样选择……
新闻推荐
蹭课十年 八旬爹爹硕士“毕业” 七月如火,但在武汉体育学院网球场上,还活跃着一位84岁高龄助教的身影。他叫张仁鹏,在该院蹭课10年了。在今年6月30日学校举办
七月如火,但在武汉体育学院网球场上,还活跃着一位84岁高龄助教的身影。他叫张仁鹏,在该院蹭课10年了。在今年6月30日学校举办的毕业典礼上,白发苍苍的他身着硕士服,接受了老师和同学的毕业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