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帮扶仅有“统计制”还不够
余明辉
教育部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目标将打造升级版,完成“三个转变”:从传统的关注初次就业率转向提高就业质量;从重视推荐毕业生转向关心学生成长;从就业部门向教学部门的简单反馈,转向协同育人。这位负责人还表示,从2016年开始,要加强对未就业毕业生的统计和服务,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的统计机制。其中,包括不就业毕业生的统计工作。“统计的目的就是进行精准的服务和帮扶”。
通过“三个转变”以及建立毕业未就业大学生统计机制,更能够及时准确地统计未就业学生的情况和原因,并可能由此采取针对性的科学措施加以干预,无疑让过去高校和教育部门对大学生毕业就业信息的“粗放管理”向前更进了一步,体现了有关方面对大学生毕业就业精准帮扶与服务的殷切、关怀和诚恳之情,值得肯定。
但是就精准帮扶与服务大学生毕业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就业成长、与社会协同育人,以及大学生就业不很理想的现实而言等,这样的转变以及未就业学生统计机制的建立,还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从根本上讲,目前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绝大部门劳动力就业都已经市场化了,很大程度上都是供需双方的你情我愿才能达成用工协议,其他任何人、任何机构不得随意干涉用工、劳动自由。这种情况下,在大学生其他条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仅靠对未就业大学生情况的及时详细登记,能在多大程度上起到精准帮扶与服务,从而明显有效促进大学生毕业就业的目的,目前还不宜有太高的期待。
再说,就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难就业的根本原因看,关键还在于普通高校与职业类高校的分布不平衡,职业技术型大学较少,而普通类大学较多但学科设置又跟不上社会实际需要,从而培养出来的实际应用型大学毕业生较少,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和缺口,导致事实上不少的一些技术类大学生供不应求,但另一方面普通类大学生却难就业,工资还低等乱象。
还有,目前大学生尤其是农村大学毕业生等与城市公务员家庭子女大学毕业生相比存在就业率更低、工资水平也低等,还能凸显的一点就是我们目前的就业市场还存在着不透明、不公平的问题。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一起发生在火锅店,只因看了对方女朋友一眼,即被对方持刀捅伤致死的重大案件,经城关公安分局刑警直属大队连续9小时的全力侦查,日前被成功侦破,现年20岁的无业犯罪嫌疑人马某某被抓获归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