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遇到不公的待遇、无端见辱、无故受厄,凡此种种,大多数人将会像苏轼所说的那样“拔剑而起,挺身而斗”,大不了像张良那样“临之不惊,加之不怒”——但是绝少有像孔子一样“泰然处之,坦然而对”的。
孔子的相貌很像鲁国的阳虎。阳虎趋炎附势、为非作歹,曾经伤害过宋国匡地的人,匡地的人因此对他怀恨在心。公元前495年,孔子从鲁国前往卫国,路过宋国的匡地,被当地的人误认为是阳虎再来。当地人在简子的率领下,把孔子重重围困,欲置孔子于死地。无端受辱,弟子子路怒不可遏,摩拳擦掌,欲拿起武器挺身而出,被孔子拦住,说:“子路,你怎么修习仁义礼智这么久了还不能容人容物呢?”子路辩解,孔子说:“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讲,是丘之罪也。若我非阳虎而人以我为阳虎,则非丘之罪也。歌,予和若。”子路高声歌唱,孔子和他对答,三曲之后,匡地的人知道认错了人,便不辞而去。
过了6年,即公元前489年,孔子又在陈国和蔡国的交界受困。这一次厄运比上次严重多了,据《论语》记载:“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即孔子在陈地被陈、蔡两国的军队围困,粮食断绝,跟从的弟子饥病交加,站都站不稳。这时,跟从的子路愠怒,质问孔子:“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积德累仁,为善久矣,意者尚有遗行乎?何居之隐也。”子路大意是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现在你为善多时,却遭来厄运,是不是有什么见不得人的恶行,为什么隐瞒我们?孔子和言相告,说“居,吾语汝。子以知者为无罪乎,则王子比干何为刳心而死?子以议者为听乎,则伍子胥何为抉目而悬吴东门?子以廉者为用乎,则伯夷、叔齐何为饿于首阳之山……夫学者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志不衰,先知祸福之终始,而心无惑焉。”对于子路的困惑,孔子教导他说,贤明就不遭受灾殃吗,为什么比干被剖心而死?进谏就使人耳目清醒吗,为什么伍子胥挖出眼睛悬挂在吴国的东门之上?廉明就被人重用吗,为什么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上?孔子继而说,学习不是为了亨通或者通达,而是为了穷苦的时候不困顿,悲忧的时候心志不衰,能够了知祸福的来龙去脉,从而心中没有困惑。孔子以此困厄教诲弟子,同时继续讲诵诗书不断,《史记·孔子世家》说:“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不久,楚昭王发兵迎请孔子,孔子脱难而去。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通达事理的人是不会怨天尤人的。在孔子和子贡的对话中,他坦言:“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对于这段话,皇侃解释说,天命有穷有通,故不怨天,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譬如行路人,遇到阴雨天,直行无碍,遇到艳阳天,直行无碍。对于子路的困惑,孔子还循循善诱说,舜碰到尧,所以能接位为皇,如果他碰到纣,说不定也会被杀害;比干碰到纣,所以被剖心,如果他碰到尧,说不定也会接位为皇。傅说是筑墙的工匠,碰到武丁而被封为大臣;伊尹是调味的厨师,碰到商汤而被封为宰相。……种种境遇,又岂是我们所能自主?直道而行就是了,又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
幽兰馨香在山谷,
袅袅泛光绝尘俗。
何由外境生悲喜?
浊清秽净本如故。
新闻推荐
聚在一起拉家常包粽子准备好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