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聊董事长网友
近日,家住城北某小区的市民黄女士在网上聊天时,遇到了一名热心网友,当对方得知黄女士家庭情况不好之后,许诺将从他个人创办的慈善基金会里,划出一笔钱,供黄女士使用。结果不但慈善基金会的“馅饼”没有得到,反而掉进了网友设置的圈套里,被对方用工本费、公证费以及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名义,骗走了6000余元,幸而黄女士及时醒悟,否则可能受到更大的损失。
◇赵圆圆 本报记者 余庆
市民黄女士从去年开始接触到QQ和微信,和不少已经失联多年的同学都取得了联系,随后黄女士一发不可收拾,经常会挂在网上,看看朋友圈分享的消息,和老同学聊聊天。
今年3月份的一天,一位陌生人添加了黄女士的微信,黄女士看对方地址写的是南京,想着也许是以前的同学,就通过了对方的验证请求。对方告诉黄女士,自己姓贾,在南京创办了一家公司,并担任了公司的董事长。现在企业做大了之后,自己和几个企业家朋友成立了一个慈善基金会,专门用来资助一些生活条件一般,需要钱的人。
在了解黄女士的生活现状后,“贾总”告诉黄女士,她符合慈善基金会的扶助条件,他可以为黄女士划拨20万元的扶助资金,用来帮黄女士创业或者用来改善生活。随后两人又通过电话多次联系,黄女士对此深信不疑。
即将到手的20万元支票
4月底的一天上午,贾总给黄女士的微信发来了一张照片,黄女士打开后,发现是一张20万元支票的照片。贾总随后给黄女士打来电话,称黄女士的这笔扶助款已经申请下来了,随后会让自己的律师和黄女士联系,告诉她如何领取这笔扶助款。
没一会儿,黄女士接到了自称是贾总的律师张先生的电话。张律师在电话里告诉黄女士,如果她要去银行领取这张支票的话,首先需要缴纳2000元的手续费。张律师让黄女士直接将手续费转账到他提供的账号。黄女士连忙转了2000元过去。
随后张律师又表示,因为支票金额较大,已经达到了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标准,所以黄女士还需要支付4000元的个人所得税税款,才能领取支票。黄女士又按照对方的要求,转了4000元到对方的账户。直到对方又要求缴纳6000元的兑付保证金的时候,黄女士才意识到自己可能上当受骗。
别贪意外之财
“这种以慈善救助为外衣的诈骗,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以各种名义从被害人手里骗钱。”据办案民警介绍,市民在网络交友时,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贪意外之财,提高警惕和自我防范意识,这样就能够避免遇到骗局,和遭受财产损失。
记者了解到,此类以捐款、慈善等名义的诈骗今年在市区已经发生了数起,受骗者大多为30-50岁的中青年女性,基本都是通过网络遇到“贵人”,表示可以捐款,然后以手续费、纳税的名义进行诈骗。所以广大市民在网络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财产安全。
新闻推荐
监管层掀起的号称“史上最严地方私募基金自查”大幕刚刚开启,这边公募基金也没消停。面对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基金公司子公司偏离本业盲目扩张的乱象,证监会首度喊话,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