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松超
浙江东阳市区往北25公里,有一个叫古渊头的村子。安静、祥和,是村子给人的第一感受。从新中国成立后算起,这个村子还走出了25名博士、202位高级工程师、副教授、教授和553位大学生。要知道,村庄总共只有2200名村民。学风兴盛,耕读传家,昔日低调的古村落,近日因为央视《远方的家》的一次报道“爆红”。(9月26日《钱江晚报》)
这个“博士村”确实与众不同:在很多农村地区,不少青少年都是过早辍学打工,进而结婚生子,不断循环往复,最终形成了贫困的代际传递,在此背景下,读书无用论出现了抬头的倾向;反观该新闻中的古渊头村,当地却走出了大量的高知分子,重学之风浓厚,并因此而形成了一种“重教育——出人才”的良性循环。很显然,在这种地区再谈读书无用论,想必没有多少人会理会。
当地又为什么会如此重学呢?报道称,当地重学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的私塾教育,最终代代相传,但在我看来,这只为其一;除此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当地存在读书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比如“博士村”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五朵金花”,就是典型代表,她们至今还是一段佳话。
但反过来看,为什么读书无用论会在很多地区流行呢?一方面,是因为当地没有重学的传统,以至于很多家长会选择双双外出打工,对孩子的教育并没有足够重视;另一方面,即便是当地零星出现了几个大学生,也因为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最终成了知识改变命运的负面教材。
当然,要想让农村地区重教育,在根本上还需要教育部门均衡城乡教育资源,不让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此处“博士村”的成功之道,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甚至在短期内还是很有效果的。那便是树立典型人物,让当地群众看到鲜活的案例,让他们相信读书能够改变命运,从而引起当地村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渐渐培养起重学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再从制度层面上发力,则必将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新闻推荐
主持人:国庆长假后首日,北京、上海等四地公布了网约车地方细则征求意见稿,四地都对网约车车辆、司机和平台设置了严格的门槛。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官方微博随后发布《北京市出租汽车行业深化改革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