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惠农政策越来越好,“三农”发展势头不错,志在四方的大学生、怀揣乡愁的企业家、倦鸟归林的农民工,纷纷来抢占农业“风口”。据农业部统计,全国返乡创业人数累计超过480万,各地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人数年均增幅保持在两位数左右。他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创业热情难免遭遇现实考验。不少跨界农业的创业者自称新农人,“新”除了身份外,也意味经验欠缺,对农村农民了解少。从现实看,农业是与生命体打交道的行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农民接受新事物需要时间较长。从创业者动机看,有的因在城市发展不顺,想换个环境;有的不懂农业规律,急于获取短期收益。以这样的动机创业,很难不“碰钉子”。再从农村创业环境看,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前景好,但储存、物流等瓶颈依然不畅通;特色农产品行情不错,但农民契约意识依旧淡薄,上游风险难以把控。这些难题的形成,非一日之寒。面对农村创业的门槛,在热情高涨的同时,更需要冷静的头脑、平静的心绪,做好迎接困难的充分准备。
从城市回到乡村,从其他产业跨界农业,面对的是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市场形态和人际关系,创业者关键要认清自身,找准定位。先将自身实力与农业创业的要求比对,确定能否迈过“门槛”,切勿盲目冲动。对那些有意愿、有能力的创业者,政府不能缺位,不能让创业的门槛成为成功路上的梗阻。扶持政策要更加精准,同样是资金难题,传统农民缺乏抵押物,青年学生缺乏启动资金,农业企业融资渠道单一,扶持政策应精准对接不同群体的需求,从“一刀切”“一锅烩”变成定制式、跟踪式服务,保证优惠政策能够精准地落地。政府也应避免从产到销一条龙式的大包大揽,而是通过营造良好环境,让农村创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优秀人才到农村创业,有助于促进各种资源要素流入农村,加快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只有让创业者轻松启程、踏实前行,才能让他们在实现个人梦想的同时,也让农村焕发新活力。
□转自《人民网》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孔令海本报讯月日,全区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召开,区委书记沙向东主持会议并讲话。市安全生产第八巡查组组长李继承,区领导刘伟、胡敬涛、苏振华、王星、路德芝、李晓燕、李寅萍、刘冀中、张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