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实
认识一位刚从北京调往新疆工作的干部,随着一身行李一并带来的,还有一张塑封的医嘱:“不得饮酒”。7年前,他第一次到新疆工作时,忌惮这里酒风“彪悍”,就用这张“医嘱”挡掉了不少劝酒。没想到,拜“八项规定”所赐,再次回到新疆任职,这张“医嘱”已没了用武之地,到哪里都吃工作餐,没人劝酒了,更不用说今年新疆出台公务接待“禁酒令”,饭桌上已不见酒的踪影。
诗与酒的因子流淌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酒文化”源远流长。然而,内涵丰富的酒文化,却往往被简单曲解。饭桌上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让很多领导干部苦不堪言,实干精力被抽掉,身体健康被消耗;前些年有单位甚至将“能喝”当作一种能力,成为选人聘人“潜规则”……不良酒风带动公款吃喝,污染党风政风,成为必须治理的顽症。
4年来,在严格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的过程中,“几十个文件管不住一瓶酒”的现象一去不返,饭桌上“谈项目”“拉关系”的做法没了市场,公款吃喝也就渐渐淡出公职人员的视野。不仅饭桌上的风气变了,老百姓还发现,现在领导干部基层调研都是轻车简从;发言和材料都拣“干货”,邀请群众和专家直言问题和“短板”;新闻报道中领导会议讲话少了,老百姓的民生关切多了;许多以前跑个三四趟才能办完的事,现在一次就能办好……4年前的新规范,悄然变成今天的铁规矩,化为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的基石。
清风正气要想树得起来,歪风邪气就得杀得下去。回首四年,无论是纪检还是媒体,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都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紧盯“四风”的习惯。动真格、不松劲、传压力,不良作风在持续的“点刹”中渐渐消逝。
优良的党风,不仅是我们党的政治品牌、政治标志,而且懿德茂行,可以励俗。干部戒除奢靡,变味的人情消费就开始刹车;官场潜规则不流行,社会上拉关系、找门路的现象也在减少……党员干部通过有形的表率,无形中引导社会风气向好。
一张没用的医嘱,折射出地方党员干部作风新变化,但也必须认识到,广大群众最担心的是问题反弹,最盼望的是保持长效。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四风”的变种依然存在,作风建设需要抓常、抓细、抓长。紧一阵松一阵、进两步退三步,都会功亏一篑,只有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才能不断把八项规定精神落在实处。
—— 据《人民日报》 李亚楠/文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张没用的医嘱只是八项规定出台四年来全国政治生态变化的一个缩影。这四年来,中央强力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刹住“车轮上的腐败”、整治“会所里的歪风”,风气为之一变。
过去,社会上流行“熟人好办事”“有红包才办事”等“潜规则”,“门难进”“事难办”为人们所诟病,因为其不仅滋长了官僚主义作风,还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八项规定出台后,一些“潜规则”被逐渐打破,“门难进”“事难办”也变成了“门好进”“事好办”,老百姓对此感受强烈。
笔者的家乡位于豫西山区的一个贫困县。八项规定出台前,工作组来检查,村里起码要管顿饭。领导来了饭不能太差,而村里又很穷,往往每家每户集资请领导吃饭。时间久了,乡亲们的不满情绪很大。而今好了,工作组再来不吃饭了,最多就是喝杯水,坐下就是谈工作。乡亲们跟干部的心更近了。
四年来,制度的篱笆越扎越密,八项规定精神在不断巩固中落地生根。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休止符。筑梦中国,必须将八项规定践行到底,发扬“钉钉子精神”,重锤连敲,持续发力,使廉洁从政、廉洁办事成为社会成员普遍遵循的价值追求。
—— 据新华网 杨飞/文
新闻推荐
(网络图片)这两天,相信不少人的朋友圈都已被《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一文刷屏了。深圳一名媒体人的女儿笑笑得了白血病,为筹集医疗费,父亲与一些公司、个人合作,在网上发文,读者每转发一次,公司给笑笑一元(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