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少女打赏“网红”25万,谁应该负责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7-02-21 11:23   https://www.yybnet.net/

◎朱昌俊

近日,家住上海的孙女士发现自己银行卡上25万元血汗钱“不翼而飞”。再三追问,13岁女儿小卞承认自己偷用妈妈手机,打赏给了网络男主播。据警方了解,小卞是主动送礼物给男主播,其间并未发生任何诈骗行为,所以公安机关并未受理此案;有律师认为,小卞未满16周岁,仍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可通过法律作无效认定。(央视)

查阅相关新闻发现,这样的“极端”案例还并非孤例。根据去年国家网信办发布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不管是主播还是围观直播的人,直播平台都要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对其进行实名认证。而未成年人使用父母的手机号观看直播并打赏主播,这里是否涉及到实名制注册的漏洞,值得追问。

从操作角度看,对像小卞这样两个月内打赏了25万元,单次最高就接近一万的“高额打赏”,是否应设置更多的确认程序,也有必要予以讨论。这不仅关系到能否将未成年人私自操作的风险降到最低,从保障个人银行账号安全的角度,也很有必要。尽管作为限制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小卞的打赏行为从法律上可以被认定无效,可置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网络直播平台理当对未成年人设置足够高的准入门槛。

但在一个网络纵深发展的社会,像小卞这样的未成年人疯狂打赏乱象,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监管。试想,一个小孩拿着父母的手机观看直播、疯狂打赏,作为监护人的父母却完全不知情,这恐怕也拷问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日常交流问题。无论是心理学家的分析,还是相关调查都显示,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交流,精神陪伴缺失,甚至是存在感、尊严感不足,几乎是网络直播观看人群的主要特征。而这一特征,在本应享受家庭陪伴的孩子身上,就更显突出了。

现实中,不少父母在对待孩子使用网络的问题上,往往展现出两种极端态度:一是,一些父母由于过于忙碌,无暇陪伴孩子,就索性完全将孩子丢给了手机,这显然是不可取的;另一种是,不乏有些父母“谈网色变”,将孩子完全隔离在网络之外,也反倒可能激发孩子的逆反和好奇心理。而不管是哪种方式,说到底,可能都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方式存在关系。而在外界“诱惑”更多的时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父母对孩子的精神陪伴,其实更显重要。

相较于管理漏洞引发的如这起事件一样的对金钱的吞噬,置于整个互联网社会的大背景下,未成年人的情感与精神如何避免走向荒芜甚至是被“吞噬”,或更值得正视。

新闻推荐

实现资源共享携手共同发展

□百色起义纪念公园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黄志琳邓小平纪念地协作发展,需要各纪念地、纪念馆资源共享,共同携手发展。由于受经济发展、区位优势和投入不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各纪念地发展不平衡,有些纪念地...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少女打赏“网红”25万,谁应该负责)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