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建国(江苏)
近期,大量关于“塑料紫菜”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引起了消费者的恐慌。在国新办2月2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毕井泉指出,对于近期在网上传播的“塑料紫菜”等食品谣言,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厉打击。(2月28日《法制日报》)
面对谣言,我们很容易想到“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是不错的。拿近日网传一些紫菜由塑料制成的谣言来说,这则谣言并不难以识别。只要保持一点常识,增加一点求证精神,很容易就能发现塑料薄膜做紫菜不靠谱。但值得思考的是,这是一个并不缺少质疑的年代,为什么面对食品谣言,公众很容易失去求证精神呢?
想想那些曾经流行的食品谣言,比如“纸馅包子”“打针西瓜”……很多人都曾经中过枪。这不是过去时,就在今年2月20日至2月26日期间,食品安全谣言就多次发生,比如“塑料袋制紫菜”和“吃大盘鸡、泡椒凤爪感染禽流感”的谣言,均引发恐慌情绪。这些食品谣言,给相关行业相关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在其背后,甚至有着利益动机。现在,有的微信公号、微博的运营者,经常故意耸人听闻,通过“标题党”等方法,有意夸大、生造新闻,这是需要警惕和打击的。
食品谣言治理,要让公众有“智”,首先要让公众有“知”。要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食品安全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让消费者保持一双慧眼,防止上了食品谣言的当。正如毕井泉提醒的,“消费者增强判断意识,不要盲目传播这类谣言”。问题的关键在于,消费者对于谣言的轻信程度,也许与整个市场生态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这么讲,如果市场生态良好,给消费者传递了足够信心,那么见到一则谣言,消费者就可能保持理性,做到慎传慎信;如果市场生态不大良好,漏洞较多,在这一背景下,有的消费者就可能高度紧张,甚至“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了。
提及当前的食品市场现状,很多人都是一阵苦涩。 不客气地讲,当前食品市场失序,监管缺位、不到位是不可忽视的主要因素。
食品谣言治理,显然更需要“治者”——监管部门的履职尽责。这也是人们感慨的,食品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治者”。“治者”是监管部门,既要及时打击谣言,也要改变市场生态,促进市场向上向善。如果治理效果不彰,让市场接二连三出现食品安全事故,消费者似乎只能“风声鹤唳”了,看到一则食品谣言,很可能失去“正常判断”,从而给食品谣言产生和流传提供机会。
食品安全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民心工程。食品谣言治理任重道远,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等等方面主动参与,齐抓共管,多方发力,共同遏制食品谣言。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程亚平金鑫)2016年,新区质监局认真履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职责,严格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三项举措确保该区特种设备安全平稳运行。持续有效抓好特种设备安全宣传工作,先后组织开展电梯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