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日前,南京市民刘先生在扫描摩拜单车二维码时,出现了本不该出现的转账提示,于是向警方报案。当地有些市民也发现,扫描摩拜单车上的二维码后,如果不注意很可能钱就被转走了。虚假二维码骗局并非孤例,在广东破获的一起二维码诈骗案中,犯罪分子通过扫码盗刷获利90余万元。
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二维码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交媒体、移动支付、产品促销、应用程序下载等方面,其中支付宝和微信等软件推出的二维码扫描功能,更是受到人们青睐。在我国不少城市,市民出门可以不带钱包,只需用手机对准二维码轻轻“扫一扫”,就能完成购物、就餐、买票等功能,十分方便。然而,二维码在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不法分子创造了可乘之机。不久前,太原警方就破获了一起通过伪造“扫二维码违章罚单”诈骗案,犯罪分子通过伪造“违法停车告知单”,在上面加印二维码,只要车主看到罚单后扫码交罚款,钱就会到犯罪嫌疑人的口袋中。
其实,不法分子之所以盯上二维码,皆因其制码技术几乎零门槛,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二维码生成器,再将要发布的内容粘贴到二维码生成器上,软件随即生成用户所需的二维码。不法分子只要将病毒、木马程序、扣费软件等植入二维码,消费者扫码时就很容易被盗刷。
科技改变生活,二维码的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若要消费者不被“毒码”所害,甚至谈“码”色变,还需要多措并举。首先,要建立追溯机制,明确监管主体。相关部门可对市面上流通的二维码进行备案登记, 实现对二维码生成流通环节的有效追溯。同时,二维码使用企业也应加强相关防护,确保用户扫码安全。其次,要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二维码诈骗的打击、查处力度,让不法分子无处遁形;第三,要加大知识普及,让大家了解二维码编码原理和二维码发布机制,不随意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最后,作为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扫码前仔细确认,不要见“码”就扫,不随意接收非官方网站的二维码或链接,注意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
新闻推荐
◎李晓亮陕西西安杨先生,刚车检合格领了环保“绿标”一个来月,上路就被西安环保局工作人员拦下罚款——现场检测,尾气超标,罚款二百。这事儿搁谁身上都想不通吧?别说“行政复议”,有异议想复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