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华蓥市的沼气技术员(中)在给村民传授沼气灯的使用知识
沼气,是秸秆、人畜粪便、污泥等有机物在厌氧环境中,经多种微生物分解产生的一种可燃气体,因为这种气体人们最早是在沼泽地中发现的,所以叫沼气。燃烧一立方沼气大约相当于燃烧0.7公斤标准煤。
沼气在中国的使用历史不过百年,1920年代,罗国瑞在广东自家宅院修建了中国第一个沼气池,随后创建中华国瑞瓦斯总行,以推广沼气技术。而成都人吴远清在1931年购买了罗国瑞技术专利,在城区的东锦江街和双流的正兴修了沼气池,除供照明外,还用于烧水煮饭。
在1970年代,四川在农村大力推广沼气使用,以前在厨房饱受火烤烟熏之苦的人们惊讶地发现了这个“无烟无尘,又清洁,又卫生,又快当”的能源。今天在四川省档案馆,还保存着当年推广沼气的相关档案。在那个年代,沼气可谓是农村人的“福气”。
想要用上沼气不容易
沼气的好处很多,尤其是在农村,人、畜的粪便以及各种作物秸秆、杂草等,通过发酵后,既产生了沼气,又可作为肥料,而且由于腐熟程度高肥效更高,粪便等沼气原料经过发酵后,绝大部分寄生虫卵被杀死,也改善了卫生条件,减少疾病的传染。
不过,修建沼气池是一门技术活,不同地区的土壤黏度不一样,含沙量不一样,什么样的土质上建什么样的沼气池、怎么建,入料口、出料口以及密封口怎么做,施工的方法都有不同。而且在民国时期,修建沼气池所需的钢材、水泥和导气管全部依赖进口,造价相当昂贵,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承受,因此沼气推广缓慢。
1950年代,四川曾经大力推广过一段时间的沼气,这一时期大家都是自己摸索,土法上马,比如阆中1958年底统计当地安装沼气桶63634个,当时推广的沼气,一种叫“天然沼气”,就是污水塘或粪坑扣上木桶、铁桶,用腿或棍棒搅动,以取沼气;一种叫“人工沼气”,就是在地上挖坑,投入粪草,制取沼气。根据记载,这些土法上马的沼气设施,大多数因为过分简单粗糙,很少有实用价值,所以大家搞沼气的热情很快烟消云散了。
四川成“沼气之乡”
不过,到了1970年代,“沼气热”再度在四川燃起,在几年时间内,四川农村累计建成沼气池502万口。1974年《人民日报》刊登了四川推广沼气的报道后,四川成了国人心目中的“沼气之乡”,全国各地来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1974年年底,在陕西延川插队的黑荫贵跟县里其他几个人组成一个代表团来到四川学习办沼气、解决当地烧水做饭等问题。其实陕西也产煤、产油,但大家买不起,听说四川这边用上沼气以后,农村解决了烧柴问题、做饭问题、点灯问题,甚至解决了用沼气发电问题。这些都是黑荫贵这些当时在那儿插队的知青感到最需要解决的事。
黑荫贵一行到成都后,受到了四川方面热情的接待,他们走了四川5个地区17个县,考察了差不多40多天的样子,他们感觉沼气的确很有用,一个5立方米容量的沼气池就能解决三口之家的做饭点灯问题。
回到陕西之后,黑荫贵等人按照四川给的图纸施工,经过20多天,终于有一口沼气池点火成功了,这在当地还引起轰动。黑荫贵说,当时为了推广沼气,当地还在延川县城和延川县的梁家河召开了沼气现场会。
终于告别火烤烟熏
在沼气推广中,妇女应该是最支持的。当年在中江县龙台公社五大队任妇女分会副主任的赵新春就说,由于办起了沼气,大大解放了妇女的劳动力,使得妇女从繁重的家务中解放出来。
赵新春说,当时的社员曾才福决心搞一个实验性的沼气池,他的妈妈包素元就积极支持,把准备修房子用的原料和钱拿来搞沼气实验,利用工余时间,奋战了两个月,终于修好了合乎质量要求的第一个沼气池,做出了经济耐用的沼气炉、沼气泥灯。试气这天,包素元家里像赶场一样,来参观的社员川流不息,大家看到熊熊燃烧的炉火十分高兴和羡慕,于是公社又开办了沼气经验交流会。
办沼气之前,绝大部分农村妇女被繁重的家务劳动压得喘不过气,办起沼气后,不仅减少了拣柴煮饭的时间,而且在煮饭烧锅的时候,还可以抽身做其他事情。当时,这个公社处于浅丘地区,人多地少,很多农户家中缺柴,情况比较严重的生产队,每年有三个多月的时间,每天都要出动20多个妇女,到20、30里外的地方区拣柴,她们带上干粮,天亮就动身,天黑才能回来。累一天,拣来的柴也只能烧两天,有的家里因为缺柴,经常一天只吃两顿饭。办沼气后,缺柴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家里还都亮堂堂的,无烟无尘,又清洁,又卫生,又快当。沼气灯,亮晶晶,赶得上城里的电光灯。
赵新春认为,沼气的使用改变了农村的卫生面貌,“各种残枝落叶,菜皮、人畜粪便和各种污水,倒入沼气池,经过密闭发酵,使大量的寄生虫卵和病菌得到灭杀,保证了人畜健康。”(蒋庆)
四川省档案馆 成都商报社 联合出品
合作撰稿:王江蓉 宋弋
亮了沼气灯 响起欢呼声
作为1980年代初我们村的第一个万元户,说起沼气灯,我们家还是我们生产队第一个安的。
这是30多年前的事情了,作为一种自给自足的新能源,沼气也推广到我们那里,政府鼓励大家安装沼气池,储存家里猪、鸡及人的粪便,既清洁了环境,又可以让它们发酵产生沼气,生火做饭点灯,好处不是一般的多。我爸作为生产队里的干部,也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以当时积极响应修建沼气池。
有了沼气池,安个沼气灯,那不是顺手的事儿吗?记忆中那时我们那儿还不通电,晚上做什么都还得靠煤油灯照明,所以你说沼气灯在那时有多诱人多洋盘,还需要用文字来描述吗?
永远记得我家安沼气灯那天,傍晚时分,我家房前屋后以及屋里站满了来看稀奇的人。我家附近一共有二十几户人,总人口在120人左右,基本上能来的都来了。
那天,面对这么多人的翘首围观,我爸一会儿查看一下这里,一会儿又指挥别人弄弄那里,一副既高深又很懂的样子,惹得围观的人两只眼睛不停地顺着他的身影打转转。
天,终于擦黑了,我爸在最后一次检查了所有连接到家里的沼气管道后,把我们家的饭桌往堂屋中间一拖,颤颤巍巍地爬到桌子上。所有人一下子聚了过去,将他围在中间。我爸像电影里很有决断的男主角一样,朝等在灶屋里的人大喊了一声:“把开关打开!”然后哗地打燃打火机,伸出手,用手掌围出一个半圆,护着打火机,一点一点地往挂在堂屋中间横梁上的沼气灯上靠拢。此时,所有的人屏住呼吸,嘴巴不约而同地全部噘成一个“O”字。“哇,亮了!亮了!”人群里爆发出一阵由衷的欢呼声。
但此时的我爸,站在桌子上,没动。他静静地盯着沼气灯,看它的光亮从最初点燃时的竖长椭圆形,慢慢地扩展到整个灯泡,亮度也由最初的只能照亮我爸的脸慢慢扩展到整个屋。“哇,好亮!好亮!”人群里的欢呼变成了集体的惊讶。我爸这才如释重负,拍了拍身上的灰,满面笑容地从桌子上跳了下来。
从此以后,我们家就过上了比别人家亮堂的日子。每天吃过晚饭,院子里一些小伙子和爸爸的老哥们就会自动来到我家,端几张板凳,坐在堂屋门口,就着屋里沼气灯射出来的光,吹一两个小时的壳子。
但这种风光没延续几年,我们村就通电了。又过了几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猪没人养了,鸡也没人喂了,制造沼气的原始肥料都没有了,沼气池自然也就荒废了。(柳芭)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针对近日有公众对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尊严》一文提出的质疑,人民教育出版社7日回应称,新版语文教材对于一些有争议的文章不再选用。在《爱迪生救妈妈》等课文因真实性存疑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