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镇坪黄连。
移民搬迁安置小区。
省、市帮扶部门聚力镇坪脱贫攻坚。
各级领导高度关注镇坪脱贫工作。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镇坪乌鸡。
平镇高速路开工现场。
贫困户受表彰。
3月初,省委、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发文,对陕西省2016年度贫困县扶贫绩效考核综合得分排序靠前的20个县区予以通报表彰,各奖励100万元,镇坪县位列其中。
2016年,镇坪县围绕“***、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苦干实干,通过专项扶贫、行业帮扶、干部包扶、社会参与等方式,采取“四步法”:产业脱贫拔穷根、教育救助摘穷帽子、帮助就业扶根本、用好政策早脱贫,凝聚各方力量,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留下了值得铭记的铿锵“足印”:全年完成了12个贫困村脱贫“销号”,1572户4546名贫困人口脱贫“越线”,顺利通过省、市第三方评估,扶贫资金绩效评价达A级目标,扶贫绩效考核获省、市“双优”。贫困村、贫困人口减少指标分别超市下达任务的20%和24.67%,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1.8%,较2015年末下降10.2个百分点,通过实施脱贫攻坚拉动县域经济增长3.5个百分点,实现了脱贫攻坚首战告捷。
干部:用辛苦指数,换群众幸福指数
镇坪县位于陕西最南端,大巴山北麓。东与湖北省竹溪县接壤,南与重庆市巫溪县、城口县毗邻,西北与本省平利县连界。境内山大沟深,地利环境险恶。止2015年底,全县贫困村比例高达75%,贫困发生率22%,高出全省贫困发生率9.6个百分点,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而根据市委、市政府总体安排,该县将于2018年整体脱贫“摘帽”,实现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面对困境和压力,自打响脱贫攻坚战役以来,该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用好干部这个支点,撬动整个扶贫工作,“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百姓的幸福指数”,力争尽早带领全县人民脱贫奔小康。
如何用好干部这个支点撬动整个扶贫工作?首先推行脱贫攻坚指挥部领导体制。建强了县、镇、村三级书记负总责的责任体系,强力推进脱贫攻坚“345”挂图作战。建好贫困户“脱贫规划、帮扶措施、帮扶记录”三本账。做到“底数清、措施清、责任清、要求清”四个清。悬挂“移民搬迁任务图、产业扶贫任务图、‘七个一批\’分类扶持措施图、村脱贫目标任务图、贫困户脱贫目标任务图”五张图挂图作战。确保每个贫困户帮扶有固定之人,脱贫有精准之策、限定之期。
其次建立四级脱贫规划体系。围绕县域经济发展、贫困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贫困户增收产业等重点,编制完善“十三五”脱贫攻坚专项规划、行业规划等各类规划15个,逐级编制脱贫攻坚规划,形成 “一户一方案、一村一册、一镇一档、一县一库”4级脱贫规划体系,解决 “扶谁、咋扶、扶啥、谁扶”的问题。并按照“六个精准”要求,高标准完成建档立卡,建立贫困户档案4254份、贫困村台账43本,信息录入全面完成,为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干部苦抓帮扶。2016年,该县围绕市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自加压力,将年度目标定为脱贫12个村、贫困人口减少4000人。制定脱贫任务清单交办,将扶贫对象、任务目标、扶贫项目、扶贫资金、扶贫责任以清单形式交办到每个镇、村、户、干部。制定印发干部帮包责任清单1578份。推行干部一线安营扎寨,做到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包户干部抢抓时令节点,深入田间地头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促进群众增收。扎实推进“七个一批”工程,实施扶贫项目272个,完成投资1.5亿元;完成移民(脱贫)搬迁1159户,其中贫困户930户。实现了搬迁、产业、教育、健康、就业、生态补偿、低保兜底等扶贫政策“七个到户”,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群众对驻村帮扶工作满意度较高。
产业:一村一企一产业,搭建脱贫支点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该县创新推出“一村一企一产业” 脱贫模式,依托企业拉动贫困户创业脱贫、增收致富,同时又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实现农企双赢。
该县探索确立了“一村一企一产业”扶贫新模式。全县9个现代农业园区、11个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发展32个农村专业合作社、13个家庭农场,联姻对接全县43个贫困村、4200余贫困户产业扶贫全覆盖。
在此基础上,完善三大载体。探索推进“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的新路子,在支部的引领下,主要采取了“两租”(土地、林地租赁)、“两单”(劳务订单、生产订单)、“两股”(扶贫资金量化折股、资源合作入股)三种方式,充分发挥扶贫龙头企业扶贫帮带作用。落实五项政策。综合运用产业奖补、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绩效评价等措施,县财政设立了1000万元特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了500万元的财政担保金,撬动5000万元以上的银行信贷资金及社会资本,支持企业、产业加快发展。做强十大企业。围绕休闲旅游、富硒养生、医药健康三大核心产业,实施“十企千户带万人”工程,直接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2200余户,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吸纳贫困户入股会员1350户,初步形成了企业增效、贫困户增收“双赢”局面,产业真正成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支点”。
群众:少了“等靠要”,奋力奔小康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这是该县的共识。贫困人口要彻底告别贫穷,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志气。只有坚定群众脱贫的信心,才能点燃群众致富的理想。要扭转贫困群众的不良观念,就要把思想引导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摒除陈规陋习,让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良药。因此,该县利用基层党支部的阵地作用,探索扶贫典型引导机制,发掘扶贫典型,因地制宜培植致富产业,变资源劣势为经济优势,协调构建互利共赢、助力脱贫的利益机制。
3月21日,淅淅漓漓的春雨下个不停。华坪镇团结村四组村民1976年出生的黄再平,正在屋子里锯木块制作蜂箱,“已经做了8个了,准备做十几个!去年我已经脱贫了!今年要继续发展,准备养蜂,养鸡至少300只,再种几亩药材。”
黄再平因从小体弱多病,再加上家里贫穷,至今单身。父亲75岁,母亲71岁,也是多病缭身。脱贫攻坚工作打响后,该县县委书记罗万平成为他的帮扶人。在罗万平的关照和鼓励下,黄再平去年养鸡300只,种魔芋5亩,养蜂5桶,新房子也建好,一举脱贫。
对于今后的发展,黄再平笑着说:“政府在帮你,最主要还要自己努力,人要懂得感恩。今年我要再加把劲,多挣点钱,解决个人问题。”
黄再平说,帮扶人罗万平每次到家来除了鼓励自己发展产业,还很操心自己的个人问题,这让他特别感动。原本家里条件差,再加上家人身体多病,“不敢找媳妇”。现在,他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要找个媳妇,把好日子过下去。”
***的“造血”功能,让镇坪县“等靠要”的少了。脱贫,脱掉的不仅仅是贫困户物质方面的匮乏,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奔小康、有想法的精神之变。该县在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中,大力宣传如刘丛喜、杜咸明等身残志坚脱贫先进典型,有力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潜能。***政策让政府的一头热变成了群众想要富。
同时不少贫困村的带头人、能人,带领广大群众想方设法找脱贫路子,营造勤劳肯干的氛围,激发了群众内心深处的脱贫意愿。3月25日,镇坪县召开2016年度脱贫攻坚表彰大会,对在2016年度脱贫攻坚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52个先进集体、先进单位、110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在榜样的感召下,该县贫困群众“我要富”愿望强烈,个个铆足劲发家致富。
保障:“三个三”+实绩档案,步调一致向前行
2016年以来,该县探索建立的系列体制机制,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落实快、有成效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建立脱贫攻坚“三个三”包抓推进机制。一是建立三联全覆盖的包抓机制。推行落实县委常委联镇、县级领导和县级部门联村、干部联户包抓,全县10名常委、72个部门、79支工作队、共1612名干部与4254户贫困户“攀亲结友”,对症下药,形成了帮扶关系,实现了每个贫困村都有人抓,每个贫困户都有人帮扶。二是建立县委常委脱贫攻坚三单工作制度。实行县委常委脱贫攻坚工作月初晒单、月中跟单、月底清单,及时将月初的重点工作和月底的完成情况清单对外公示,主动接受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并在各镇、各贫困村推行,全县上下形成了聚焦发力、合力攻坚的脱贫攻坚机制。三是建立脱贫攻坚三级督查考核制度。对全县7个镇、行业扶贫部门、帮联县直部门、中省市驻镇单位、驻村工作队、驻村干部、“第一书记”、联户干部,承担的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实行日常督查、重点督查、效能问责三级督查考核管理,提高脱贫攻坚在综合目标责任考核中的赋分权重,实行单项考核、“一票否决”制。
同时围绕贯彻落实省委“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出台了脱贫攻坚工作实绩档案制度,将干部的帮扶实绩表现如实记入工作实绩档案和问题痕迹档案,实行一事一评、一事一记、一月一汇总,报县委组织部、监察局备案,严格落实考核激励奖惩措施,努力营造了追赶超越、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
今年,该县还将在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基础设施、住房安全、危房改造、技能培训、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民风改善等领域展开精准脱贫工程,确保市下达该县15个村、3200人脱贫任务圆满完成。
记者 于延琴通讯员 尤治斌 马艳 黄莉
平镇二级路镇坪县城过境路。
县城全景。
新闻推荐
——记紫阳县洄水镇女大学生村官钟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