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些人,当他们看到100个读书人有一个混得不好,就会说读书没用;当他们看到100个不读书的有一个混出名堂,就会说不读书照样混得好。这就是所谓的“文盲理论”,属于反智主义。一个人对待知识和思想的态度,体现在用什么东西去丈量。“没有读过大学的同学照样可以过得很好,那读大学还有什么用呢?”有着这样看法的人,多是以世俗中最直观的物质金钱去衡量一个人。因为真正上过大学,领悟过大学意义的人,不会不加思考,就轻信读书无用论的荒谬言论。
再过两个月,伴随丹桂的清香,各位2017级的少年们就将踏入高中的大门。虽然高考离你们还有三年,但少年立志,当存高远,所以,今天我们想跟你聊聊:为什么希望你通过三年的努力,一定要去经历一次大学。
(康丹)
与知识同行
每年高考,免不了有不少大学生对着高考卷子自嘲道:背得了古诗,解得了方程,看得懂电路图,写得出化学方程式,还知道植物细胞有细胞壁而动物细胞没有,原来自己也曾经这么“渊博”过。表面上看来,大学生似乎在学科的知识面上退化了许多,但仔细一想,真的是这样吗?
大学以前所学的知识,大多是为考试而学,花大量的时间去复习、巩固、重温,在这期间自然容易印象深刻。我们记住的知识一般是我们相对用得比较多的知识,一旦跨过这个阶段,不再日日与这些知识打照面,便又很快就忘记了。而大学教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是“如何学习知识”这个技能。拥有了这项技能,才真正拥有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一个只是靠记来获取知识的人,不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者。
与思想会面
钱穆被称为中国当代最后的大儒,连中学都没有毕业;创作出《边城》的沈从文,学历也只有小学;著名文学家、翻译家金克木先生一生也只拿过小学文凭;“苹果之父”乔布斯大学未毕业就主动退学。。。。。。但这并不能成为读书无用的证据,相反,他们为何能成为一代大师?靠的正是思想带他们走向了更远,他们持着思想这把利器,也就不畏眼下的浮云。
如何与思想会面?大学就是一个好地方。大学,不仅是知识汇集的摇篮,更是人文思想荟萃、杰出人物涌现的地方。思想的高度往往决定了你能走多远。那些有思想的人,往往散发出强大的人格魅力,那些睿智的观点,似乎有一种神秘的牵引力量,带你到达一片难以企及的星空。
与各种价值观碰撞
在大学里,你会遇到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习惯甚至不同语言的同学。各类价值观念在这里激烈碰撞,却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海纳百川,包容兼具的大学精神允许甚至鼓励这些不同声音的存在。
老师受人尊重,但并非是不可撼动的知识权威者,你可以不同意老师的看法,甚至在学术观念上与之针锋相对。每个人都被提倡尊重他人的言论,同时捍卫自己看法。在这样开明轻松的环境下,人的见识与高度自然就提高了。而这样理想的环境,在大学之外则不易寻到。
独立思考能力之养成
生活中,你可能会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学习更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他们习惯人云亦云;他们遇到问题了,求助于书本网站,觉得说的都很对,可就是不能在现实中解决问题。而有独立思考的人看问题总有自己的观点,并且独到深刻,他们敢于质疑,会认真甄别接收到的东西,得出自己的结论。前后两者的差别就在于是否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同于高中的学习生活,大学环境比较宽松,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自由安排,你有思考自己、社会的时间,你可以对各种社会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你会明白知识的局限性,对绝对真理保持谨慎的态度。你不再迷信权威,因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学本就是个消解权威的地方。你不再确信“二元对立论”,明白世界万物是多元而丰富的。你不再疲于被动地接受,而将乐于主动地思考。
遇见更真实的自我
大学给你更多的是一个缓冲的空间,在你完全踏入社会之前给你的不成熟一个成长的机会。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学会与不同性格的人交流相处。你会有机会看各种各样的书,从书中来反观自身言行。你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花足够的时间去了解自己究竟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擅长做什么,不擅长做什么。不再狂妄自大,也不再妄自菲薄,你对自己的了解逐渐接近真实。对自己有着正确认知,这正是成熟的体现。
少年们,这就是为什么希望你三年之后一定要去经历一次大学,因为在这里有无限可能,有一个你从未预见的自己在等着你。
新闻推荐
归来:紫荆花绽放 神州齐欢唱本报记者讲述1997首都欢庆香港回归难忘时刻
本报记者罗静摄影报道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母亲怀抱20周年。在这举国欢庆的喜悦日子里,6月29日,本报编委、时事文体部主任张越把珍藏的20年前参加首都北京庆祝香港回归高规格的纪念大会和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