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的观点是:儿童具有两重秩序感,内部的与外部的。
内部的秩序感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和它们的相对位置,外部的秩序感则指向幼儿对外部世界存在的规律和关系的感知与理解。
幼儿在1岁到3岁期间,由向内的秩序感逐渐转向外部的秩序感,有强烈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欲望,对物品摆设的位置、动作发生的顺序、人物的呈现、物品的所有权等,都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如若遭到挑战,就会感到不安、焦虑甚至表现出极端的激烈反应。
由于幼儿在这一时期的难以变通甚至不可理喻,也可称之为“执拗敏感期”。
此后,3岁到4岁的幼儿会出现追求秩序完美的关键期,即“完美敏感期。”
接着,幼儿对秩序的敏感会上升到对规则的要求,即:无论在什么地方,我遵守规则,你也必须遵守规则,人人都要遵守规则,并且逐渐从服从规则,转变为将一些生活常规内化。
5岁之后,由于幼儿对秩序关系的感受越来越明确和深入,会对时空秩序感和具有美感价值的秩序感(即秩序美感)特别关注,比方说当他们画画时,会注意结构比例是否合理;当他们搭积木时,会注重空间结构的美感等等,因此,也可称“审美的敏感期”。
对幼儿来说,秩序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当这需要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快乐,意味着一个人对他自己环境里的所有细节方面都能支配。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幼儿已开始关注和认识外在事物间的规则关系,并按照他们所理解的关系来组织和应对周围世界。这种对外的秩序感为他们发展出道德意识奠定基础,即人与人、人与物之间所建立的各种规则。
人的思维发展的起始阶段,智慧中普遍存在基本的结构成分——秩序关系,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幼儿,主要表现为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来应付外界事物,通过不断与外界交往使动作慢慢协调。
秩序感会帮助孩子进行初步思考和逻辑因果的推演,在此阶段幼儿如果能获得良好的秩序感,在之后的运算阶段才会顺利形成对比、分类、序列等具体的思维形式。
2、肥皂应该躺在肥皂盒里而不是洗漱台上秩序敏感期的存在与幼儿的心理发育密切相关,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难以逾越、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阶段,面对孩子在这一时期的种种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举止,家长甚至幼儿园老师需要更多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
比方说,孩子产生的是合理的或非原则性的需求,就应该尽量接纳他的情绪,尽量满足他的有序愿望;对于原则性的需求,要灵活变通,通过拥抱、讲道理、转移注意力、寻找替代目标等平息孩子的情绪,切记蛮横镇压。
还有,切记不要让孩子秩序错乱,处于这种时期的孩子,他会因为秩序产生自然的快乐,也会因为秩序被打乱而乱发脾气。好比,家里的物品,离开了它们应该在的位置,孩子很快会发现,并且会要求把物品回归原位。当孩子看到某些物品放置无序时,他会好像受到某种刺激或某种指令,强烈希望要物归原位——肥皂应该躺在肥皂盒里,但它在洗漱台上那就不行;椅子原来在这里,现在它到了那里,一个2岁的孩子会突然注意到它,并把它放回原处……
只有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才会注意这些细节上的不协调,更大一点的孩子和大人很少会注意。
秩序感让孩子认识到每样东西在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让孩子能适应环境,在细节上支配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才感到平静和快乐。因此,当孩子乐于去做一些关于秩序的事情时,家长不妨满足他这个需求。
3、顺应天性帮助孩子度过秩序敏感期秩序的破坏会给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带来不安全感,他不得不把精力转移到对无秩序环境的抗争,而浪费生命成长的时间。
因此,家里的日常用品最好摆放有序,每次使用后一定注意及时归位,孩子的东西更要注重摆放有序,家长不要随便去更改它们的位置。尽量不对孩子的居住环境做太大改变,例如频繁给孩子更换床铺、居室、生活环境等,特别是外出旅行的时候更要特别注意,即使不得已要做出更改,也最好能给孩子一个适应期和过渡期,并为孩子可能出现的不适应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家长要做的是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不危害健康及生命的),鼓励孩子探索世界,在体验中掌握规则,但对可能会涉及危险的行为,如玩火、电、电梯等,要毫不犹豫、坚定不移地表达“不可以”的态度和观点,但这种不允许不是完全隔离,态度越强硬,越可能换来孩子更大的反抗及更强的好奇心,应该通过给幼儿树立危机意识,从看、听、触摸、体验等一步步让孩子接触了解,学习有利于生活的一面,了解危害生命的一面,让孩子学会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善用资源。
在亲子时间里,我们既要提倡让孩子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力,顺着天性给他们发展的空间,也要帮助他建立起秩序感,该睡觉的时候确实要闭上眼睛睡觉,该吃饭的时候要专心享用食物,该玩的时候玩,天黑了一定要回家等等。
顺应和遵从身体的生物钟,能在孩子日益发展的神经系统中形成概念,对他们今后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也非常有利——中午12点吃饭,下午4点午睡后可以玩一会,妈妈每天晚上9点会说睡前故事,然后就到关灯睡觉的时间——这都是日后让孩子形成安全感和信任感的来源之一。
和建立生物钟同样重要的,还有遵守社会规范。每个人都是社会人,孩子不可能脱离社会单独存在,他们要在不断学习中学会相处、分享和互动,适应社会的规范要求,不可能自己想干嘛就干嘛,丝毫不顾及别人。
最后,家长要记得:不能替代孩子成长,当家长遭遇心理“断奶期”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希望帮孩子去完成一些事情,这往往容易与“溺爱”缠夹不清,要知道,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宝宝真正走向独立,培养规则感正是让他们日后成功构建自己生活的最佳途径。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文欢)“你好,八里街小学门口有一辆奔驰轿车横放在路上,请你们尽快过来协助处理。”日前,正在八里五路路口处置交通违规的八里街交警中队刘秀红接到城市管理联合执法大队的电话后就立即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