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大是不争的事实。受益于名校平台优势,一些名校毕业生也确实比普通高校学生更受青睐。在此背景下,一些企业的人事部门把注意力集中于名校毕业生身上,的确能够提高效率,节约招聘、培养成本。从这个角度看,对企业来说,这种做法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企业尤其是一些影响力较大的企业,不只是孤立存在的社会个体。降低成本、谋求利润虽然无可厚非,但不该是唯一的运行轨道。在合理保障自身利益之余,企业还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发挥对社会推崇的奋斗、上进等价值观的软性引导功能。部分大企业如果只顾效率而不问公平,其他中小型企业和单位极有可能“照葫芦画瓢”,照搬这些“潜规则”;甚至更可能走向极端,非名校毕业生不用、非名校毕业生中的佼佼者不用,让普通高校的求职者看不到奋斗的希望,这种联动效应的危害不容小觑。事实上,当前国内外不少企业、单位的高层,也并非都是名校毕业生,但仍然能在各自领域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像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芬儿,他的起步学历只是一名中专生,但这并不能阻止其攀登学术巅峰。可见,一些企事业单位只招“985”学生,不仅涉嫌就业歧视,还可能把那些出身平凡但潜力无限的人拒之门外。寻求效率与公平的最佳结合点,并非一个无解方程,追求效益最大化与发挥企业软性引导作用也并不冲突。如何找到这个微妙的平衡点,需要企业和社会不断摸索。
(据人民网)
新闻推荐
第一招:投资者可比照银行贷款利率,判断要投资的项目或购买的理财产品的投资回报率是否过高。“高回报、低风险”等噱头极有可能是“请君入瓮”的投资陷阱。第二招:通过查询政府网站查看是否经过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