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熊苗
昨天,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一组“小朋友的画”刷屏了。这个由腾讯公益和公益机构“WABC无障碍艺途”合作推出的“小朋友画廊”H5捐款活动5个小时就完成了1500万的募集目标。这一爆发力惊人的“互联网+慈善”也经历了从刷屏到质疑,再到辟谣,然后仍有余音的过程。(详见本报今日B01版)
整个事件,让人不合时宜但又不可避免地想起了“罗尔事件”。同样经过微信平台上的病毒式传播,同样是慈善被指带有“营销”的嫌疑,同样面临信息不够透明的质疑;不同的是,曾经的“罗尔事件”主体是个人,而这一次,是平台和机构。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大概就是罗尔并没有意识到网络慈善的巨大爆发力,而腾讯公益本身的体量意味着它对流量是先知先觉的。
对于外界“圈钱”的质疑,腾讯当天作出回应:善款将用于帮助患有自闭症、脑瘫、唐氏综合征等精智障碍的特殊人群改善生活,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不存在“投资商”和“分成”。这一回应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外界的质疑。但也有观点指出这次慈善活动本来可以更加细致专业规范。这里其实隐藏着一个悖论:“小朋友画廊”之所以能够迅速传播,与它将表现力集中体现在图画作品与作者介绍上有关,易阅读易传播;若上来先是详尽的项目详情、组织背景、资金去向等介绍,透明度有了,但可能传播性就差了。
所以,在情绪主导社交平台传播的当下,互联网公益如何实现信息透明和传播效果之间的平衡,是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审慎思考的问题。
腾讯辟谣之后,对该项目的另一个质疑集中在“画作有无代笔”上。有相关领域人士指出,自闭症儿童的精细能力根本不足以完成这样的作品。这些作品一般都是家长和老师代笔完成大部分,他们最后涂个一两下完事。由此引出“公益伦理”困境:如果这些想象力惊人的美丽画作是“伪作”,那我们到底是被骗了,还是为爱心乃至你的价值观买单了?
这个问题的聚焦点其实不应在“我们”身上,因为无论“有无代笔”,公益都是实际存在的。相反,问题的焦点在于,这种“想象力惊人的美丽画作”会不会令大众对自闭症等患者形成“天才”的单一刻板印象,反而忽视了这一群体本身面临的困境。
以自闭症为例,中国自闭症发病率约1%,根据2015年数据,患者已超1000万,0—14岁的自闭症儿童超过200万。而自闭症孩子最好的康复期是2-8岁,目前被认为最有效的康复方式是全融合教育,就是和普通孩子一起上课学习。同样有相关领域人士指出,“目前国内一年有20万人需要支持入学,但全国机构化服务供给总量不到200”。数据的真实性权威性有待商榷,但缺口必定是存在的。“这里有社会认知,机构责任,教师能力及家长同学接受等等各方面原因”。
所以,透过“小朋友的画”,收获感动,感知希望是美好的,但不把这些孩子和艺术天赋、天才等同起来,保持清醒认知,也是必要的。
新闻推荐
▲一闯红灯电动车◥两行人闯红灯晚报讯(记者孟书祥)昨天,记者跟随张店交警大队上路执法,继续查处各类不文明交通行为。采访中记者在张店人民西路与西五路路口看到,这个路口的交通违法行为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