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勤泽
好多朋友觉得我的第一学历较低,因为我的主学历是中专。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四年的学制,全称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朋友们认为如果我上高中考大学,能考个好一些的大学,理论水平会更高一些,发展面也会更宽泛一些,可能文学水平也会更上一个层次的。当然,这只是如果,只是假设。人们总是习惯用当下的生活状况和思维去衡量过去时代的事和物,这样抛开了时代特色的假设,往往是主观的,也是不准确的。
现在的人群,没有经历过那个中专盛行的时代。当时的中专学校还算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过渡物,带分配指标的,是直接分配工作制,考上了中专就等于有了工作。机遇好的有分配到地区单位的,也有的分配到了县级单位,但大多数分到了乡政府或分到基层当教师。当时大部分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家长辛苦供孩子上学就是为了能有个工作。所以很少有人会放弃考中专,都是考不上中专才上高中再拼搏考大学,中专真的是一席难求。
在我上中专的时候,中专最是受热捧。高规格的有省校,录取分数高,招录全省的学生,个别的也招一部分外省的学生。大多是地区级中专,只在本地区内招生。以我上中专的那个地区城市为例,仅有两条主街道,每条无非两三公里。可却有师范、财贸、林业、农业、工业、体育、艺术等近十所中专学校,规模大者如师范有一千多学生,小者也有四五百学生。学制有三年的,有四年的。后来还招过一部分高中专,就是高中毕业了再考中专学校,学制两年。统招生之外,也有部分委培生,就是某行业委托中专学校办一个班,毕业了由该行业分配工作。还有直管行业的内部中专,只招内部职工的学生,毕业了直接招在行业内部上班。当时各种中专学校比较多,所以那时的小城里中专学生也是一道小小的风景。
当时的制度是统招的中专生不能补习,所以都是初中应届毕业生。都是十七八岁的年龄上学,二十岁左右毕业,都还很小也很单纯。那时的家长也不像现在的家长一样研究专业什么的,填报志愿时多是学生自己填,很随意的。像我当时就填了好几个外省的学校,年少时对外界的向往是很强烈的。最后地区财贸学校录了,也就含含糊糊上了。那时地区的中专学校建设普遍一般,大部分地处相对偏僻,校园很小,占地也就十多亩,教室、宿舍、食堂等都很简陋,图书室、阅览室之类也简单,一切都和当时的一所普通中学差不多,有的规模还不如一所初中。上课方式、生活节奏也和初中时基本一样,所以我们在上中专很短的时间内就没有了升学的欣喜,代之的是平淡又漫长的四年枯燥学习生活。由于毕业了就能分配工作,再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对所学专业也往往都不甚喜欢,所以学习上都不多用功了。后来有的做小生意赚个小钱,有的广交朋友,有的钻研文艺,基本都不在主专业上谋划。我是读文学书籍和写诗,直到现在还保持这样的习惯。
我们毕业了以后,中专学校还盛行了几年。直到2000年之后,各地先后出台政策中专不包分配,上中专的人就逐年越来越少了。后来大学开始扩招,又分成了一本、二本、三本,招生量逐年成倍加大,考大学容易了许多,大部分人选择了上大学。现在我偶尔会想过去的中专学校现在怎样了?还招生么?那么多的老师都还在继续教书么?当然也只是偶尔好奇地想想,也没去打听。想必各有各的归宿,无须我辈担忧。
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中专生,现在却在各个行业都能遇到。因为当时中专生数量庞大,都分配了工作,现在很多都处在各个行业中坚力量上。有好多还处在主要岗位,有的更是负责人,出现了有趣的中专生领导大学生的状况,甚至现在有的大学生还羡慕那时中专生包分配的就业方式呢。
短短的一二十年间,中专的时代就已经远去了。在我们上中专时,完全没有想到庞大的中专群体会变成现在这个状况。而现在的人群,也同样无法想象当时中专的盛况。生活的变迁,总是我们都无法预料的。
新闻推荐
在我们身边,一些表面看上去脸色红润、身体健康的老人,突然中风瘫痪乃至猝死的事例并不少见。这些例子大多与老年性高血压有关。专家提醒说,老年人动脉硬化程度高,退休后尤其要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