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高山上的“扶贫路”

来源:攀枝花日报 2017-09-04 08:09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周越 

8月30日上午,进入西区老拱山,半山腰以上云遮雾绕,水泥公路两边遍布绿树青草;农房几乎都是砖房,周边是一片片尚未采收的苞谷,零零散散的梨树和红心果树上挂着不少青色果子,鸡鸭鹅在树下觅食;一坡一坡的花椒树林里,隐隐可见人影晃动。

这里有西区格里坪镇的两个村:少数民族占全村人口80%的大麦地村和少数民族占全村人口20%的竹林坡村。

“目前,全区农村相对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方就在这里。”格里坪镇的干部李恭彬说,经过各级党委、政府近年来的扶贫攻坚,这两个高山“贫困村”的帽子已经摘除。

西区扶贫移民局的杨太超说,2011年至2017年,西区共收到省、市扶贫资金308万元,全部用于贫困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种植花椒:产业扶贫扶出新生活

窝子上,大麦地二组一个海拔2200多米的地方,三面环山,绿树成荫。一条土石路被雨水冲刷得坑坑洼洼,路的尽头是一栋白色的砖墙平房,彝族村民王礼容一家就住在这里。

“这房子是我们2013年底新修的,面积有150平方米,院坝有200平方米吧,花了15万多元。修房子我们借得有账,还账要靠花椒咯。”41岁的王礼容笑容可掬,一边与记者交谈,一边忙着端出芒果、板栗、核桃等果子招待来客。

王礼容的父亲72岁了,身患残疾;62岁的母亲钟继莲身体还好。“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这么大的支持,我们家原来的房子还不如现在的猪圈。”说起近年来村子里的发展和变化,钟继莲非常感慨。

回想当年的日子,钟继莲说,那就是一个字“苦”!一年到头种苞谷吃苞谷,凡是能种的地方都种,一年也只能收1000多斤,一家4口勉强度日,吃肉绝对是过年时才“打牙祭”。

“后来区上连续6年给我们这里派来了干部帮忙,日子就慢慢地好过了。干部们要我们种花椒,苗子、剪刀、锯子、水泥、水管全部送给我们,还请专家来教大家栽种管理技术。当时,有好多人都不愿意,害怕种了花椒没苞谷吃,我家前前后后种了400多棵;现在大家靠花椒都卖到了钱买米吃,苞谷都拿去喂猪喂鸡鸭了。”说到这里,钟继莲哈哈大笑,“以前没钱,我们这里的人大多数连小学都没读过,尽是‘睁眼瞎\’。现在至少也读完了初中,都出了好几个大学生。”

西区在村里大力开展花椒产业扶贫,对村民进行种植技术培训,使每个贫困户家庭都有一名花椒种植技术的明白人,每10户有一名技术骨干。如今大麦地村89户种植花椒2400亩,已挂果200多亩。

效益如何?村支书丁万祥介绍,盛果期的1亩可卖6000元以上,管理最好的1亩收入能超过1万元。王礼容表示,自家还有5万元借款力争用两三年的花椒钱来还完。

当天早上天刚亮,二组的李志芳就出去摘花椒,一直摘到上午11点钟才回家,接着又开忙烘烤。她说,家里近500棵花椒树都开始挂果了,去年卖了七八千块钱,今年到现在已经卖了1.8万多元,剩下的大概还有两三千块钱的花椒没摘。

“原来没有想过,现在想来还是种花椒好,一两棵大花椒树的花椒就能买1000多斤苞谷了。原先我不想让大儿子再读书了,现在由他去读。”38岁的李志芳笑声特别响亮。

在一组的花椒烤房里,48岁的紫维友正在烘烤花椒,烤房在宽敞的四合院砖房外。“今年干花椒价格还可以,1斤在42元到47元之间。”他说,他家今年的花椒卖了4万多元,比去年少了2万元左右,产量减少可能是前期管理没有跟上,“和原来种苞谷的收入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日子真的是越来越好!”

修筑道路:通村水泥路解决出行难

8月30日下午,车沿大麦地村的水泥路开往竹林坡村,行驶在竹林坡村四组新建成不久的水泥路上,十分通畅。路上,记者遇到骑着摩托车去村委会办事的27岁村民王金风。

聊起道路,王金风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这里坡高路陡,出门难走,以前买卖东西全靠人背和驴子托,恼火得很。看到周围其他地方都通了水泥公路,心里又慌又憋,但无可奈何。前年,区上投资为我们修水泥路,整个小组的人高兴得赛过过年。现在你看,这2.09公里的道路建好后,大家都开始买摩托,“方便了,讨媳妇都硬气多了。” 

如今竹林坡村种植花椒2000多亩、无公害蔬菜200多亩。“这些有特色的东西要卖出去,没有通畅的公路,哪行啊?”王金风补充道,“我们村还没有达到户户通公路,要是这个也实现了,那就更幸福咯。”

来到二组村民钟继华家,他正在为送菜作准备。钟继华去年成立了一个农业生产公司,专门为炳草岗和清香坪下单购菜的居民配送蔬菜。“我买了一辆微型车,为10户订单居民每周送两次菜。”48岁的钟继华乐呵呵地说,现在有两条公路通村里,方便多了。“二十多年前,我们要去山下的市场买卖东西,来回就是一整天。那个艰难,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

区扶贫移民局的杨太超说,近几年来,西区大力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现在,由山下金家村通往竹林坡村的金竹路路基完成7.62公里,Ⅰ标段路面硬化工程已完工通车;大麦地村一组至核桃园公路建设已完工通车;竹林坡村通组公路硬化工程已全面完成。同时,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小水池101口,大麦地、竹林坡、滥坝3个村实际完成小水池建设109口。

精准甄别:相对贫困户在特别帮扶中脱困

对西区而言,按照2014年省定脱贫线标准,全区至今已消除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但相对贫困人口依然存在。

今年,西区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快扶贫开发进程,从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安全、生产生活、用水用电、文化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对农村困难群体的帮扶解困;深入开展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工作。通过入户调查、公开公示等,截至今年一季度,甄别出辖区10个村共有相对贫困户210户292人,主要是年老孤寡、丧失劳动能力、有重大疾病和未成年群体,并已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由低保托底脱贫。

对大麦地和竹林坡这两个相对贫困人口集中的村,格里坪镇今年实施“以购代帮,***”办法,发动两个村的残疾人和低保户养殖鸡鸭鹅,由镇人大主席团组织辖区人大代表订购,并以高出市场价25%的价钱予以支付。西区人大常委会大力支持该举措,并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

镇干部李恭彬介绍,目前参加订购的有421人。在第一期行动里,已在大麦地村订购鸡714只、鸭164只、鹅146只,订购金额达到8.64万。

大麦地村二组的王礼容说:“他们已在我家订购鸡50只、鹅10只,仅这样我家就能增收3000多元,真的高兴!”

村支书丁万祥说,仅此一项,全村32户特殊贫困村民能增收6万多元,达到脱困目的,“这个办法好,既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我们这个少数民族村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新闻推荐

煎饼摊大妈月入三万,是什么概念

最近,北京黄金地段一个煎饼摊的大妈火了。顾客拿到煎饼果子之后,坚持认为大妈少打了一个鸡蛋,大妈辩解不过,忍不住说了一句:我月入3万,怎么会少你一个鸡蛋!此言一出,网友哗然。评论区里,大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高山上的“扶贫路”)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