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沈芯菱,一个
来自台湾的邻家女孩。她今年才28岁,却已经在公益路上走了10多年,为公益花了500多万,被《读者文摘》亚洲版评为“少女慈善家”。
令人惊讶的是,做公益的这些钱都是她自己挣来的,演讲、写作、比赛、拿奖学金,只要挣钱又不耽误学习的事,她几乎都做了一遍!一个花样年纪的女孩,为什么非
要拼命赚钱做公益呢?“我觉得我不
是在做公益,只是一路上不断发
现问题、解决问题。”不经意间 她种下善的种子
真如果家庭没有发生变故,沈芯菱本可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在她出生前,父母白手起家,开设了一家小型代工厂,生意已经做得有声有色。岂料,上世纪八十年代遭遇经济危机。父母变卖家产还债。1989年,沈芯菱出生的时候,家里只能靠摆地摊维持生计。还不到3岁,沈芯菱就跟着父母卖货谋生,别的孩子无忧无虑地去幼儿园时,她得帮父母忙碌到深夜。
沈芯菱永远忘不了的,是5岁那年发生的一件事。有一天,沈芯菱独自守着摊位,有个叔叔买饮料时,给了一堆零钱,结果沈芯菱小手拿不稳,零钱散落在地,她就蹲下来捡。
那位叔叔在一旁嘲笑道:“你爸爸妈妈不供你念书,让你这么小就出来当乞丐?”沈芯菱听了,觉得很受伤害,这时,路边一个阿姨走过来,一边帮她拾硬币一边夸奖她:“别听他乱讲,你是个孝顺的孩子,像你这样的孩子,以后一定有出息。”
一个叔叔,选择用言语刺痛她,一个阿姨,选择用行动鼓励她。尽管多年后,她记不得阿姨的样子,却还记得当时感受到的温暖。
那时的她懵懵懂懂,日后却领悟到了一个道理:也许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能在对方生活中起到作用,可能是伤害,也可能是鼓励。什么是以爱待人?就是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责任。
通过两件事 她小有名气了
小学四年级,沈芯菱与电脑相遇,不但兴趣高,而且上手非常快。母亲变卖了佩戴多年的玉饰,东拼西凑给她买了一台电脑。沈芯菱感到心痛:“等到将来有能力了,一定要赎回属于妈妈的回忆!”
人生的转折,发生在11岁那年。中秋节后,她去阿公家里玩,一推门就看到阿公愁眉苦脸。原来文旦柚又滞销了。回去不久,她突发奇想:网上不是可以发电子邮件吗,何不想办法发给那些企业看看?于是,她上网搜索相关信息,一次就寄出了上百封,没几天,果然就收到回信订购。沈芯菱趁热又发出上百封邮件,3万斤的文旦柚被抢购一空。看到网络的“魔力”后,沈芯菱开始苦读计算机技术,买了不少二手电脑书自学。
那时,家里开了一家平价商店,生意刚有起色,对面的大型超市开张了,生意一落千丈,沈芯菱想了想,对母亲说:“现在有种电子商务,可以在网上卖东西,妈妈会做成衣,不如我架设一个网站来卖服装?”
那段时间,每天一下课,沈芯菱就要忙到三更半夜,不断地尝试和摸索,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终于架设出一个简单的网站。在收到第一笔50件订单后,全家人看到了希望。
这两次成功架设的经验,迅速让沈芯菱的名气流传开来,越来越多的人上门托她帮忙。半个月后,她拿到生平第一份酬劳。她开始意识到,原来做公益并不需要很有钱,只要把自己的特长培养好,然后用它去帮助周围需要帮助的人,就已经是一种公益。
15岁发起救助行动 名扬台湾
12岁到14岁那两年之间,她不断地接单,架设了30多个网站,包括服装、旅游、工商、医药、传播等。
短短两年,她赚到了100万新台币,随着收入增多,她捐出的善款也越多,只留下少部分的钱增添设备,一家人却还住着简陋的房屋。
真正让沈芯菱名扬台湾的,是她15岁发起的一次救助行动。听说市面上柳丁一颗只卖一块钱,起初她还以为是广告营销,四处打听一番才确定,所有果农都在贱卖柳丁。彼时,正好是台湾选举期间,政府部门每天开着宣传车,在街上宣扬如何保障农民权益。沈芯菱越听越觉得讽刺,一怒之下,奋笔疾书投给联合报,质疑政府的不作为。
结果第二天,报上就刊发农委会回应文章,指责沈芯菱歪曲事实、无中生有。沈芯菱气得一把将报纸撕掉,并四处奔波、拍照、采访,将全部资料贴上网站,再次投报。此举一出,台湾各地记者纷纷涌来,立马在社会上激起巨大的反响。
柳丁的问题被越来越多人关注后,沈芯菱发起了“全民吃柳丁”行动,号召全台湾的人一起来帮农民。在民意的驱使下,政府不得不做出回应,发布了一系列保障农民权益的机制。柳丁的价格一下子回升了三、四倍。
所谓成功,是你帮过多少人
13岁那一年夏天,沈芯菱看见一位妈妈,指着路边的工人教训孩子说:“你再不用功念书,以后就跟那些人一样没出息!”沈芯菱很气愤:“叠砖垒瓦的工人,捡拾垃圾的老人,辛苦叫卖的摊贩,这些草根难做错了什么?为何普通人对底层劳工的歧视都如此严重?”
凭借自己对底层人的认知,她觉得该做些什么来改变大家的偏见。于是她拿起了相机,一人骑车环岛,走遍台澎、金马、兰绿,记录草根面孔,发誓要保存一部“庶民生活史”。
8年间,沈芯菱走访18万里,相当于环绕台湾145圈,访谈超过3600多位乡亲父老,写了超过40万字的记录,拍了30多万张照片,制作成“草根台湾脸谱”,吸引 2000万人次浏览。她说:“我的终极理想很简单,就是把发言权交给那些,在太阳底下默默低头流汗的人,让他们的声音被听见。”
从13岁到21岁,从少女到青年,每一次出发,每一次拍摄照片,沈芯菱都以自身经验为起点,选择为底层发声,为他们战斗。10多年里,靠着写作、演讲、做网站,她将800多万新台币全部拿来做公益,她谢绝了所有的捐助,独自承受压力,不知改变了多少人的生活乃至命运。
整个社会还淹没在物质主义中时,她已经找到了一种更高级的快乐:“所谓成功,不是赢过了多少人,而是你帮过了多少人。”
真正的贫穷是不懂得怎样付出
大学乃至大学毕业后,沈芯菱将收入全部投入到公益中。那些钱对于她并不富裕的家来说,无疑是改变生活质量最好的保障。可家人还住在没有装潢的旧楼里,楼下是成衣厂与店面,楼上是住家。
对于女儿的所得,父母向来鼓励她多移作“他用”。母亲对沈芯菱说:“同样是人活一世,爸妈这一生都在忙活自己的这张嘴,你能为社会所用,是爸妈最大的幸福。爸妈不能在金钱上给你支持,但可以在精神上给你足够的爱和自由。”
回到家中,沈芯菱的生活依然朴素,帮着妈妈做成衣,给隔壁阿伯卸货。她早有能力脱离底层的辛苦,却愿意让自己贴近他们的肌肤,感受他们的汗水,帮他们照亮前路。
成名后,沈芯菱先后获得“台湾十大慈善家”、十大杰出青年、台大学生贡献奖等多项殊荣。《时代杂志》称她是“天堂掉落凡间的天使”,《读者文摘》亚洲版称她为“少女慈善家”。
20岁时,她就已被载入台湾13本教科书,成为了许多学生心目中励志的榜样。每次接受媒体采访,她都不忘感恩父母:“是他们教会了我去怎样去爱别人,是他们让我明白了,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贫穷不是没有钱,而是不懂得怎样付出。” (匠心之城)
新闻推荐
如今,电子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工信部数据显示,早在2015年我国每年主要电器电子产品报废量已超过两亿台,重量超过500万吨,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产生国。对于每年数量巨大的废弃电器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