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信诈骗案件一直层出不穷。去年年底,各大移动支付平台相继推出延迟到账服务,似乎为避免遭遇电信诈骗提供了一份“后悔药”。近日,有读者向媒体反映称,自己虽然已经选择了延迟到账,但依然未能避免被骗。记者体验发现,在一些支付平台,所谓延迟到账功能,并不能实现撤销交易,一旦被骗选择转账,钱款依然会进入对方账户,只是延迟一段时间而已。(9月13日《北京青年报》)
延时到账,其目的就是为了给转账人设置“冷静期”“后悔期”。可到账是延时了,却不能及时撤销转账,这无疑架空了“延时到账”的制度初衷。就这点来看,不能及时撤销转账的延时到账制度,需要及时改进。到底该如何补,这就需要合力推进。
去年相关部门发布的新规中,要求自当年12月起,“个人通过自助柜员机转账的,在发卡行受理后24小时内,可向发卡行申请撤销转账”,而对移动支付是否可撤销转账并未提出明确要求。目前这种状况的出现,可以说从规定层面就埋下了隐患。
之所以未对移动支付明确作出“撤销转账”的要求,恐怕并非是管理部门的一时疏忽。一方面,移动支付平台不同于银行机构,能否及时撤销转账,或涉及背后相关操作的权限问题;另一方面,不少人或许已想到,若移动支付的转账可以及时撤销,是否会衍生出新的骗局?当这些问题没解决,支付平台有延时到账,却无撤销转账的功能,更像是一种折中的应付和妥协。
这是否意味着目前的做法就足够合理?显然不是。随着网络支付的普及,理当把移动支付方面的骗局作为防范重点,任由不能撤销转账的漏洞存在,既不负责,又无异于纵容诈骗。漏洞需要补,关键是怎么补。比如,相关部门和支付平台首先要正视漏洞,从规定层面对支付平台提出统一要求;其次,在相关操作权限的问题上,管理部门、银行与支付平台之间应建立起常规性的协作机制,避免仅仅因为撤销权限的问题,而掣肘移动支付的安全保障。另外,对于可能出现的新骗局,应有对应的预防制度设计。
银行柜台转账也好,移动支付也罢,骗子不会因为渠道不同就放弃对骗术的钻营。相应的,在防骗上理当统一步调,对于明显可见的安全漏洞,所有平台都应无区别对待。“延迟到账”制度实施不到一年,移动支付平台未见“撤销转账”功能这一问题被提出,其实是来自现实的反馈,未尝不是制度完善的一次契机,关键是相关主体都应有所行动。(朱昌俊)
新闻推荐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12日通报,该院在南平市建阳区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宣判缪新华故意杀人,缪德树、缪新容、缪新光、缪进加包庇再审案,依法撤销原判决,宣告5名被告人无罪。2003年4月6日,福建省宁德市柘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