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看电影的阿良接到朋友的电话,“你的车被撞了,怎么办?”挂断电话,阿良已无心关注剧情,马上赶去现场,“借车给朋友开几天,没想到惹这摊麻烦事,以后再也不敢借了。”
爽快借车给同事,没想发生交通意外
“春节要走亲访友,骑电动车一家四口坐不下。”春节放假前,同事问阿良是否方便将车借给他用。阿良家有两辆车,节假日时他和妻子大多同进同出,另一辆车闲置着。阿良爽快地答应了同事。
25日晚,阿良和妻子在影院看电影时接到了同事的电话,得知当晚同事载着妻儿去喝挂灯酒,散席后行至竹美桥洞时与一辆黑色小车发生了刮碰。最让阿良担心的是,同事还被车主打伤了。阿良赶到现场看到,派出所民警正在做笔录,自己的车和一辆黑色小车撞在一起,停在马路中等待交警的责任判定。
原来,两车碰撞后,两驾驶员下车查看时发生了争执,还动了手。阿良同事的眼角被打肿,眼镜也被打烂了。随后,交警到现场拍照取证后判定:双方都有责任,被撞坏的车辆由各自的保险公司维修。
爱车外借,烦心事还不少
“等交警认定责任、和保险公司的理赔员商量好修车事宜、陪同事去医院拍片验伤,折腾完回到家已是凌晨一点多了。因为急用车,第二天一早我把车开去修理厂,自己先垫钱修车,花了1000多元。”阿良直言,越想越后怕,幸好只是一起交通小意外,没人员伤亡,原是好心借车,结果却给自己惹了一身麻烦。
记者采访发现,很多车主像阿良一样,不愿意把车外借。外借爱车还回来后惨不忍睹,前后排各种垃圾,内饰上孩子的脚印;再看看车身上不少的小剐蹭,自己看着都心疼,是朋友又抹不开面子直接说,回头再看一眼油表,已经见底。
“宁愿借钱,也不借车。”车主李先生说,自己也后悔把车借给朋友。一次,他一个多年的朋友从外地回来后向他借车走访亲戚,他知道朋友已取得驾照,并有多年的驾驶经验,便同意了。借车当天,李先生和朋友约好第二天归还。但第二天迟迟未见朋友还车,李先生赶紧打电话询问。“朋友开始不说话,后面说出事了,车掉沟里了。”李先生赶到现场一看,车左侧前轮已经“下沟”,车辆右侧严重受损,所幸无人员伤亡。
因为是刚买的新车,李先生心痛不已,想协商让朋友把车买下,结果朋友根本没有这个经济能力,只是承诺在保险公司的赔偿之外尽量补偿李先生的损失。李先生说,“车买回来当宝贝一样爱惜,当时不借怕得罪朋友,结果出了事也不好意思跟朋友翻脸,最后还是自己承担了修理费用。”
借车时一定要确认三件事
不少受访车主表示,被问借车时会尽量找借口婉拒,甚至有车主在爱车上贴“车和老婆,恕不外借”的车贴。可是,当朋友开口借车无法拒绝时,该怎么办呢?有车主疑惑,万一借车人在驾驶时发生交通事故,撞伤他人和车辆,自己是否需要担责?
本报法律顾问、三益律师事务所范德普律师介绍,车主在“被借车”时有过错的话,发生意外时就需要担责。所以借车时应当保证车辆的安全和驾驶人的驾驶资格合法,否则是要承担相应责任的。如果非要借车,将车出借之前,一定要确认三件事。
“首先,确认借车人具有驾驶资格,一定要看到驾驶证本,避免借车人的证件被暂扣或吊销了。”范律师说,在驾驶证被暂扣或吊销
期间驾驶,属于违法行为;其次,确认借车人有没有饮酒或吸毒,以及其他影响安全驾驶的疾病;最后,还要确认自己车的车况,如果明知自己的车辆有安全隐患,外借时没向朋友说明,发生意外车主也需要承担责任。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静)2月27日,商州代表团审议三个报告时,代表们围绕加强人大立法监督、立法跟踪和法检两院打击犯罪、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共利益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王书正、王忠善代表建议,市人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