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闫珍珍
点评嘉宾:全国人大代表、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王家娟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江苏连云港赣榆区教育局局长陆建国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陆一网友:土豆没了皮、Nefeltari、徐妈妈、只是说假如、多爸、white11
■委托人:韩女士
■方 式:读者来电
■话 题: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会结束后,两会首场“部长通道”正式开启,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作为首位部长亮相,回应“三点半放学难题”,并表示要通过立法等形式,对“野蛮生长”的课后补习班乱象加强治理。
家长甲,一个寒假,补习花费2万元;家长乙,一年校外辅导花3万元,在孩子班上只属“太平常”;家长丁,自从孩子上了补习班,一年没买新衣服,全家取消外出旅游,不敢外出吃饭。补习竞赛成为投射在许多家庭的阴影。“教育部将探索依靠社会力量解决这个问题,并加大力度治理校外托管班乱象。”——2018年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明确要大力打击补习班乱象,引发全国关注。
教育部部长点名“三点半现象”
家长却说补习都是被逼的
“三点半现象”,即学生三点半放学后,父母正在上班,孩子无人接管。不少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到补习机构,进行课外培训。由于课外培训是正规学校教育外的补充性教育活动,在国外被称为“影子教育”,即主流学校教育投射的影子。“三点半现象”既是年轻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烦恼,也是社会发展中的难题。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一些地方已经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政策措施,例如规定中小学校后服务全覆盖,将开展课外活动作为放学后的主要内容,还有一些地方尝试“弹性放学”。
然而,说起“培训班的那些事儿”,家长们纷纷吐槽,有的家长陪娃读书,孩子成绩没长进,自己却陪出一身本领;还有的家长说,像这种把钱都砸给课外培训班的现象并非他们自愿,但是也没有别的办法。
网友“土豆没了皮”:
身边有小学生一周三奥,一月8000元!看来,比拼才刚起步。
网友“Nefeltari”:
很正常,只要学校和老师有这个意愿,家长会把钱投下去。我一年要花近17万元,包括学费10多万,补习费三四万,还有吃喝拉撒睡。
网友“徐妈妈”:
去年暑假,我儿子也报了培训班,一个月时间,每天2个小时,600元/小时,期末考试孩子的英语70多分,暑假结束,新学期开学考,英语40多分,3万多打了水漂。
网友“只是说假如”:
我和我老公都是上班族,孩子放学早的话,无暇顾及孩子,同时,我们家的老人离得都很远,身体也不是很好,没有办法帮我接送孩子,所以,从上小学至今四年了,孩子都是在托管班度过,每个月900块钱,也就是看着孩子把作业做了。除此之外,为了避免风险,托管班不让孩子有太多的户外活动,孩子并不喜欢去。
网友“多爸”:
一个同事在朋友圈晒出一道女儿的奥数题,正上四年级。我瞄了一眼题目,就看出问题所在,几秒内迅速做了解答,直接让我同事震惊了。主要是陪儿子刷题刷多了,儿子没学会,我理清思路了。现在有时看到一道题,立即就知道对应哪个知识点,应该用哪个公式……
网友“white11”:
补习都是被逼的,升学考试时,就算评语再好,也不能超越比他高一分的学生,总体来说,还是成绩和排名。“减负”只是表象,但中高考不变,名校不变,认清现实的家长还是会做出“增负”的选择。
校外辅导班“越打越疯狂”
该反思减负政策了
近20年来,因为计划生育原因,全国中小学在校生总体下降了1/3还多,减少了一亿人。学生总量下降,也就是市场总量下降,但校外培训机构收入与入学人数却大幅度增长,这种悖论背后,无非有两个原因:一是家长有钱了,二是家长孩子“都疯”了,全都在上辅导班。根据相关机构的调查,10年前,在一线城市,上辅导班的还是少数家庭,不足30%,但是现在,不上辅导班的已经成为稀有物种,上辅导班几乎成为标配,超过了80%。在北京、上海,年度辅导班支出超过10万元的家庭比比皆是。
我国几十年提减负,有些地方孩子们的书包越“喊”越沉,课外负担越“喊”越重,睡眠和休息的时间越“喊”越少,提及素质教育、保护孩子的创造力及好奇心更像是一种奢谈。近日在北京发布的《从应试教育突围——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研究报告》称,中国中小学生学习时间过长、课外补习时间“领跑全球”。日前,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整治校外培训班,有望解决这一问题。
王家娟:“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最大的谎言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本身就是错误的观念,是最大的谎言,但现在大部分家长都将其作为一种“信条”。比如,如今很多不到两岁的孩子就在上早教机构,有的家长甚至回家后还要带着孩子一遍又一遍地复习本来是培养孩子好奇心的早教课程。这极大程度上破坏了孩子的天性和兴趣。目前补课机构最大的弊端在于破坏了教育的生态,须从立法层面刚性约束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上课及补课的时间。
如何进行配套,“减负”才不至于成为空谈?要从招生制度上、单维度的学校评价体系和升学率上作出改变,才能从根本上逆转分数至上的观念,这才是减负的根本所在。
俞敏洪:反对6岁的孩子学15岁课程的“超智培训”
6岁的人学15岁的东西,我很不感冒。孩子的成长就像一棵树的成长一样,是有时间段的。你可以给它浇大量的化肥,让这棵树长得很快,但最后可能长得是病态的。这也是我们国家很多小天才们后劲不足的原因之一。幼升小、小升初考试百分百都是要取消的,至于中考怎样考才能更加合理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
只有层层减负,才能实现真正的减负
汇丰银行报告显示,中国内地父母中93%正在或曾经为子女支付私人补习的费用,高出63%的全球平均水平;尽管中国内地父母为子女教育付出众多,超出全球平均水平,他们依然不确定是否已为子女的未来作足准备。
这些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对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课后作业量等,都作了严格的限制性规定。从实际执行情况看,小学初中阶段,尤其是公办学校,学生校内课业负担的确有所下降,但是,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校内放羊校外厮杀现象,却不可遏制,且愈演愈烈。有关人士认为,一方面应该强化校内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该从高考这个指挥棒上作出改变,只有层层减负,才能实现真正的减负,孩子才能有时间发展文艺体育。
陆建国:强化教学质量和学业水平测试
校园内减掉的课业负担,在校园外,学生们被要求匆忙奔走于各个辅导机构之间加倍补了回来。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一个社会治理悖论,经过这么多年努力,学生课业负担不是减轻了,而是转移了,问题没有被解决,问题只是被转移,甚至在转移过程中,呈现渐趋加重的态势。而且,由于教育多元化供给不可逆转,校外辅导行业只能被规范,无法被取缔,于是,教育系统内的减负努力被钝化于无形,面对为学生疯狂打call的校外辅导机构,教育主管部门虽不是束手无策,而实际上手段有限。
必须看到,校园内减负引发的家长对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担忧,加剧了群体焦虑感。尤其是小学阶段,由于小升初是直升,没有考试,过程中又缺乏统一的学业测试验证。的确有些学校,特别是公立学校,存在放羊现象,老师教好教坏,全凭师德良心,缺乏刚性衡量标准,家长难以掌握孩子真实学习情况,就会担心孩子课堂上吃不饱,只好课后开小灶,上各种辅导班。是故,不但学生负担没减轻,家庭教育成本更是成倍增长。要有效缓解这一问题,在教育生态之内,需要综合施策,其中关键一点,就是适度强化教学质量和学业水平测试,对于国家课程大纲涵盖的知识点,确保学生应会尽会,从而让大部分家长放心,把孩子更多的课外时间,用于体育美育学习,促进全面发展。
陆一:高考改革不应使选择高度复杂化
此次高考改革有一项措施存在方向性失误:在赋予学生选择权的名义下,科目选考和多次考试。改革后,学生可以选考不同科目的组合,达数十种之多,严重损伤了高考作为统一准绳的本质。统一准绳既保证了公平性,也是选拔有效性的前提。此项改革看似尊重学生兴趣、减轻学业负担、文理不分科、改变“一考定终身”,据称还附带培养选择能力等素质教育意味……这些设想却在2016至2017年的实践中被事实戳破,不仅上述目标在现实中全都走偏,还使得高中教育越发应试化,大学教育起点被扰乱。
新闻推荐
市司法局五举措部署“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宣传造氛围。利用法治公园、法治广场、法治专栏及“普法热线、法治课堂、周日大讲堂、宜城探案”等载体,宣传与扫黑除恶有关的法律法规。运用普法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