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心梗住院”,有人“脑出血奔急诊”……家长们无处安放的“陪作业焦虑”近期广受关注。相关统计显示,中国学生每天写作业超过2小时,而“陪作业”已成为影响家长幸福感,诱发亲子矛盾、家校矛盾的社会问题。教育部门不断出台减负要求,但学生负担为何始终无法降低?
谁知作业苦?1个周末12张卷
2017年12月24日是个周末,本想出去过圣诞节的沈阳市三年级学生小宇却不得不埋头写作业。临近期末考试,学校留了平时两倍的作业:12张卷子加英文单词记忆,其中7张语数英学科的期末冲刺升级卷,5张多音字注音组词卷。
记者在多地采访了解到,中小学生作业量大成为众多家长抱怨的痛点。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平台“阿凡题”近日发布互联网教育大数据报告——《中国中小学写作业压力报告》(以下简称 《写作业压力报告》)。根据其线上近亿注册用户、线下近百家实体店用户调研数据,中国学生每天写家庭作业2.82小时。
家长兜不住,天天“累成狗”
当前,孩子写作业与家长关联度越来越密切,不少孩子每天的作业都需要家长配合出题,或者检查签字。 《写作业压力报告》显示,中国91.2%的家长有过陪孩子写作业的经历,78%的家长每天陪。随着孩子年级升高,陪写作业的压力也没有降低,7%的高中生家长中每天陪作业4小时以上。
报告显示,75.79%的家庭曾因“写作业”发生过亲子矛盾。家长在面对孩子的作业问题时很容易丧失冷静,为此家长和孩子吵架,甚至抱在一起哭都时有发生。
作业量大导致家长对教育不满情绪严重。 “老师课堂不提高效率,把大量题海训练留给孩子。这样的教育太不负责任了。 ”家长李女士说。
补习机构进一步助长了“作业焦虑”。有学生反映,与学校作业相比,一些补习机构的作业可在手机或iPad上完成,系统立刻批改并有视频讲解。两相对比,进一步加剧了家长对校内作业的不认可和不理解。
考题越来越难,各地“减负令”难减负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范先佐、沈阳市铁路五小校长于莹等专家认为,学校作业屡屡“超量”的原因在于,当前教育模式还没能形成因校制宜、因材施教的教育管理机制,考试时为了增强区分度,考题越来越难,老师人为拔高了教学标准和作业标准;此外,一些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课后不得不依靠大量“刷题”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专家建议,推进减负重在落实,要减少重复性作业,精准减负。
一是严格控制作业的时长。二是提高课堂效率,改变评价体系。三是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要减少家长盲目补课的冲动,让孩子得到精神上的减负。四是“互联网+”或可提供布置作业新思路。《半月谈》王莹郑天虹廖君仇逸
新闻推荐
我记得还是读小学的时候,准确地说,应该是小学六年级吧,不知怎么的,着了魔般迷上了武侠小说。清楚地记得,从同学手里借过来的第一本武侠小说,题目叫《大侠窦尔敦》。具体情节有些模糊了,好像是反清题材,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