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曹雅欣
点评嘉宾:知乎用户cherryevangel、人民日报彭飞、点击今日、搜狐号 最是书香能致远、网友@限制留言、评论员周东飞、涛妈育儿漫画、人民日报 周珊珊、搜狐新闻
■委托人:郭女士
■方 式:读者来电
■话 题:最近我姨很纠结,到底要不要去城里带孙子呢?不去带孙子吧,儿媳妇说“奶奶理所应当带孙子,天经地义的事”;去吧,自己每日唱歌跳广场舞的老年悠闲生活没了,老年朋友也就疏远了。我记得以前老观念是,婆婆必须带孙子,如果给自己的妈带的话,别人还要说这婆婆不负责任,被人在后面议论,但现在老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大家怎么看这事呢?
微观点
近日,一篇题为《我不想带孙子,错了吗?浙江陈女士的困惑》的文章,在网上引起热议。
陈女士今年53岁,浙江绍兴人,只有一个儿子,她年轻时和老公一起打拼,如今存款有三五百万,儿子在事业单位上班,也顺利地找到对象结了婚。陈女士以为自己这辈子算是比较成功了,可以开始享受人生时,一句“我不想带孙子”改变了一切。不久,儿媳甩出一句狠话:“你可以不带孙子,以后等你们老了,是不是我们也可以不用管你们?”这句话像针一样,刺在了陈女士的心里。
老人帮忙照看孩子已经司空见惯,但陈女士的控诉一出,人们意识到还有诸多衍生问题,并非“情分”和“本分”的区分这么简单。
乐意或被迫—
老人带娃成常态
随着年轻人结婚生子平均年龄逐渐增加,结婚生娃已成为老一辈父母心中最牵挂的事。当孩子顺利结婚生子后,为了减轻他们的压力,老人往往会接过带孙辈的任务。不论是把孙辈当成晚年生活的调剂和寄托“上赶着”带娃,还是体谅子女无奈接棒,中国老人往往“退而不休”。●人民日报彭飞
为什么在中国老人隔代照顾孩子的情况如此多?一方面,“大家庭”在中国代际传承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很多老人坦承,“儿孙一声笑,烦恼全忘掉”,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仍然是中国人精神世界中最幸福的事情;另一方面,大城市中年轻的父母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照顾孩子已成甜蜜的负担。家政市场供给不足、托幼机构管理不规范,更让年轻父母想着请父母“出山”。●点击今日
在农村或者不发达地区,很多老人没有丰富的老年生活,“孩子的孩子”成为心灵寄托。当今社会里“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老人们的心理孤独在他们之前工作时体现得并不明显,但一旦退休,空闲之时,“被遗弃感”会逐渐加强。为了驱赶这种强烈的孤独感,也为了享受传统理念中“儿孙绕膝”的满足感,他们会“主动请缨”,承担照顾孙子孙女的责任。随着社会生育年龄的推迟,他们中的一些人还会“催婚”“催生”。●知乎用户cherryevangel
现在小夫妻两人压力非常大,绝不是上有老下有小那么简单,他们承担的是四位老人养老、全家医疗、小孩子的教育。这样两个小夫妻就需要上班,只有都上班才可以勉强保障基础支出,多赚钱都是为了家庭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抵御风险能力。
如果这时候老人不帮忙,只有雇保姆或者女方不上班。那么一个人上班真可以保障家庭支出吗?这个时候把老人带孙辈说成孩子的道德问题,就是转移话题,或者自私了。
育儿观冲突—
带娃费力不讨好
根据中国老龄中心2014年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女的老年人比例达66.47%。两岁半以前的儿童,主要由祖父母照顾的占总数的60%-70%,其中有30%的儿童甚至是被放在祖父母家里抚养照顾。老人愿意承担这项任务,却并不意味着乐在其中,育儿观念的不同、子女的指责,让老人们劳累之余更有忧愁。●搜狐号最是书香能致远
我老家是河北的,现在在北京,和女儿女婿生活在一起,主要职责是帮他们照顾老二。因为女婿的父母年纪比较大,身体不太好,照顾女儿二胎的职责就落在我一个人头上。
女儿小两口都在互联网公司,忙得天昏地暗,天天加班,基本上家里买菜做饭照顾孩子都是我一个人,他们好不容易休息的时候顶多也就是抱着孩子玩玩,帮不上什么忙。
你说上班还有个节假日,我这可是没日没夜的,真是太累了。老家的人听说我在北京帮忙带孩子,都羡慕我,其实有什么好羡慕的呢,北京这么大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我每天的生活范围就是小区里,偶尔去个超市。累就算了,关键是女儿还总是跟我吵架,育儿观点分歧太大,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老一辈养大了那么多孩子还不都是好好的,她怎么什么都不满意。●网友@限制留言
不管婆婆愿不愿意,我是不愿意让婆婆带孩子的,理由很简单:育儿观念有冲突。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孩子哭,老人是最看不得孩子哭,最好一天都不要听到哭声,但对于刚出生的孩子来说,适当的哭还可以练练肺活量。有一次体检,孩子的屁股有疹子,医生说纸尿裤要换得勤一些,所以自己带的时候,基本上每隔两个小时会换一次,但老人会觉得心疼,说孩子尿不多就换纸尿裤,太费钱了。如果老人一直带着,有了这样那样的冲突,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所以我的想法是,能自己带就不麻烦老人。
晚年想清闲—
看娃打乱老人生活
老年人带孩子,在中国已经形成了“随迁老人”的现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从农村到城市,老人的清闲没了,基本的养老也成了问题。而城市老人思想观念的变化,让他们更渴望自由。●评论员周东飞
仅从养老的角度来看,老人们能够和自己的儿女、孙辈生活在一起,在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中度过自己的晚年,这是最富有人情味、最符合现实需求的选择。留守在千里之外,无论对于儿童还是对于老人,都是不恰当的。但是,城市尤其是现代化的大都市在接纳老人的问题上,准备得并不充分。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政策体系的衔接还不够完备。虽然说,近年来国家在异地养老、异地就医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是距离老人们在城市无忧养老还有一定距离。
如果说政策是宏观的、刚性的,那么更能让老人们产生疏离感的其实还是他们在具体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种种细节。老人们一辈子生活在自己的故乡,人际关系圈层也留在了故乡,他们在城市里生活很难交到新的朋友,很难重建自己的社交圈。●涛妈育儿漫画
奶奶姥姥照顾孙辈,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老习俗,她们照顾大了儿子,儿子娶妻生子,又照顾孙子,生活的全部就是儿子孙子家庭琐事。从来没有人为此抱怨,大家都习惯了,觉得女人就是这样,家庭才是全部。可是时代在变,奶奶也在变,她们看到听到的越来越多,发现在国外孩子是由父母亲自照顾,老年人是可以有自己生活的。眼界的开阔让她们心思也活络起来,她们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想有多姿多彩的生活。
别过分挑剔—
老人付出值得感恩
“你可以不带孙子,以后等你们老了,是不是我们也可以不用管你们?”儿媳妇这话从法律角度说没道理,也被诸多网友指责“不孝”。奶奶带孙子,不是法定义务;儿女赡养老人则是必须的。然而,不带孙子对不对,并不仅仅是个法律问题,老年人的情感、精神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也应当引起子女的关注关切。
●人民日报周珊珊
说一千,道一万,子女得明白一个道理:带孩子本该是你的事儿,老人考虑到小两口都得上班,替你来带,这是山一样重的情分,得感恩。
日常的累,必须想办法分担,让老人不时能歇一歇、喘口气,不能当甩手掌柜;观念冲突,好好说、多换位、多体谅;老人实在不想带,也要理解。忙活半辈子,也该让老人享享清福了。自己克服克服,多借助社会资源,身边好多人小时候都有去托儿所的经历,再大一点脖子上挂串钥匙自己回家写作业,照样迎风生长。子女必须得体谅,不能把老人受累当作应当,用“别人奶奶都带”做道德绑架。
保障女性产假、试点男性产假、提升公立和民办托儿所数量、发展家政服务业……这些年,社会在育儿方面搭了不少手,毕竟孩子是全社会的未来,希望这帮衬能够更强一些。●搜狐新闻
尽量不要让老人一个人带孩子,甚至一个人带俩,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就雇个钟点工或请个保姆一起看孩子,或者你们其中一方减少下手头上的工作,尽可能也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在家庭上,协助老人一起照顾孩子。千万不要高估了老人的身体状况和能力,要知道你们才是养育孩子的主力,他们顶多是起辅助作用。
父母把我们养育成人已经很不容易了,本该是我们回报他们的时候了,就别再让孙辈“榨干”他们的晚年生活。既然我们选择生儿育女,咱自己就多担待着点,能不麻烦老人就别麻烦。就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自由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让他们安安静静、快快乐乐地享受夕阳年华吧。
新闻推荐
小伙伴们熟悉蒋梦婕吗?她是《红楼梦》里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也是《云巅之上》里的季晴,算不上一线女星,但是在影视圈也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