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陈曦
正值暑期,整容行业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学生潮。“早上去住院部查个房,一半都是学生。”北京某医疗美容医院院长郭树忠称;而医美平台更美APP联合创始人王思璟则表示,“暑期高峰时期我们验证用户中学生的比例超过50%。从全年来看,学生用户带来的收入约占我们总收入的40%到50%。”据悉,有的整容机构还适时推出了“学生证打七折”的优惠。
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往脸上、身上动刀,还是得慎之又慎。青春之美本就千姿百态,何必因艳羡某网红的鼻子、某明星的眼睛、某偶像的嘴巴,而跟自己的天然之姿过不去呢?即便一时整容成功了,没准过不了多久,市面上或又流行其他“款式”的五官,而整容者又有了别的“心头好”,难不成还继续整下去?潮流时尚之风瞬息万变,既是还在读书的年轻人,实在没必要陷入对所谓“高级脸”的追求中。像街头被星探相中一跃成为娱乐圈新宠、网红主播日入十几万的故事,听听也就罢了,这样的运气可不是每个敢于对脸动刀的人都能碰上的,明星梦、暴富梦岂是随便做做就能成真的?
伴随着整形消费需求的大规模增长,“黑医美”机构也想谋一杯利益之羹。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北京约有500家正规医疗整形机构,但非正规机构数量是这些机构的三倍之多。在监管相对较严的首都尚且如此,其他城市就可想而知了。即便是在正规机构,由于我国并没有设置专业的整形外科医生执照,对从事整形的医生只有执业医师执照的要求,这就使得其他专业的执照医生经培训三个月之后,也能走马上任,向顾客脸部挥刀,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大了手术失败的风险。而在黑机构里,问题的严重性更胜一筹,许多根本没有医师执照者,经过速成培训后就匆匆上岗,他们拙劣的手上技术,造就了多少整容失败的案例,而“整容致死”的新闻也时有曝出,令人唏嘘不已。
尽管国内整形机构良莠不齐,但在收费上却是一点也不客气,大多往“高标准”看齐。多数大学生自身没有收入来源,都是依靠父母的经济支援;而多数父母在思想上、行动上,并不支持孩子整容。面对动辄数万元的整容费,有的大学生就打起了分期付款和小额贷款的主意。一般而言,学生群体走正规途径很难得到较高的授信额度,一两万已是上限,毕竟他们既没有社保与公积金,也没有固定资产作抵押。但是,总有一些“邪门”的方式能贷到钱,比如求助多家线上高利贷公司,并以贷养贷;比如办理“黑医美”机构和小额贷公司联手搞的“美容贷”……结果可想而知,要还的钱成了“天文数字”,父母也跟着倒霉遭殃。就算是打官司诉诸法律,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解决的事儿。
可以肯定的是,医美整形行业方兴未艾,仍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对此,相关法律法规绝不能太过滞后,应跟得上趟儿才是。据悉,许多发达国家规定,持有整形外科专业执照者才可进行整容手术;我国卫生部门可否考虑增设此类执照,以方便行业管理和规范?同时,加大对于医疗美容人才的培养力度,让“正规军”打败“无证游医”。此外,在对“黑医美”机构的处置上,是否考虑进一步加大违法成本,并设立行业黑名单和禁入制,维护市场正常运行秩序。
对于未成年人而言,一时冒出整容的想法很正常,大人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非因疾病原因或意外伤害需要进行容貌修复,其余情况还是不要动刀为妙;当然,对于成年人来说,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有权选择是否整容,可也要为自己负责,非整不可,就得去正规医疗机构,别被黑机构骗了。大学生虽说已成年,但没有自主经济能力,在整容上还是得征求父母意见,切莫执意行事、误入歧途。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路意本报讯7月17日,区安委会办公室组织召开二季度镇(街道)等级考评提醒谈话会。区委常委、副区长路德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