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这些遭遇,这些事故,撞到一个弱小的人物身上,他无法承受,但是生命没止,怎么办?”
2017年4月,作家普玄的《五十四种孤单》出版,他在采访了700多位福利院的孤寡老人后,写出了其中54位老人的人生故事。
普玄为这本备受好评的非虚构作品写了采访手记,标题叫《承受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密码》——“所有这些遭遇,这些事故,撞到一个弱小的人物身上,他无法承受,但是生命没止,怎么办?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妻儿,失去了年华,失去了力气,但是还有一口气,就承受着。承受着,就要吃饭、喝酒、晒太阳、发生争执,开怀大笑。因为日子是在承受中一天天过去的……”
2017年7月,普玄开始写自己的故事了,他说只花了17天就写完,写作的过程中几度崩溃痛哭。这个故事,关于他那个患了孤独症(也叫自闭症,以下均用孤独症指代)的儿子,也关于他和他的家族。这本书叫《疼痛吧指头》。
当我看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他之前所写的,关于“承受”的意义。文/尼尼微
他问发短信的骗子 孩子的指头怎么样?
普玄的儿子十几年来一直有个改不掉的习惯:咬自己的指头。每次一着急一发怒,就开始咬自己的指头。在普玄看来,这是因为孩子的内心有一股火,“这股火就埋在胸膛深处,发不出来。这股火就是语言,就是声音。”
中医说心属火,在五行中,火在胸膛的中心。火主夏天,属南方,在我们身体的深处,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巨大的火焰库,需要我们每天通过说话一点一点往外释放。
普玄的儿子曾在武汉走失过一次,丢了四天。他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也在公交站的广告牌和路边建筑上四处张贴。
每次电话响起,希望和恐惧的感觉就一起向他袭来。他和弟弟去见了几个无家可归的孩子,都不是他儿子,只平添了更多的心疼。
诈骗短信也跟着一起来。“孩子在我手里,你打一万块钱来!”骗子按照寻人启事上的描述给普玄讲他孩子的情况,就算心知是假,听着那些描述,他也忍不住想要相信。
当时没有微信,“我和几个骗子短信来短信去,最后都是在一个细节上露出破绽的——指头。”
他让骗子们描述孩子的指头。
骗子们感到奇怪,“指头还在啊”“指头很好,白白嫩嫩的”“指头很短”“指头长”……这是普玄在寻人启事上没有说的一个特征。
不会说话的儿子,伤痕累累的指头,都连着一个孤独症患者父亲的心,疼了又疼,忍了又忍。
中医说这种病叫“语迟” 1%的发病率,真的很高
普玄的老家在湖北谷城,那里有一个说法叫“门栓娃”,意思是,小孩子发育晚不要紧,长到门栓的高度时,自然就会说话了。孩子的奶奶是这么说的,全家人也都是这么期待的。时间一天天过去,大家的希望也一天天黯淡下来。
“这孩子有病”,普玄说。孩子奶奶一下子激动起来,“他没有,你看他长得好好的,水灵灵的,这么好的娃,怎么可能有病……”
这也是所有的孤独症家长面临的第一关考验:确诊。在这个阶段上,普玄家里用了两年,还有家长用了更久,都错过了最早的治疗期。
“从实际案例来看,确诊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家长必须劈开自己的心和眼,明明白白地知道,你的孩子不是发育晚,是孤独症,这是一种病。”普玄说,但他当时也久久不肯承认。
这种病对于许多饱经沧桑的老年人来说,也是新鲜的。孩子的爷爷奶奶从未听说过,在作者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也没有听说过。这或许也是许多孤独症儿童很晚才能确诊的原因之一。
但是2015年全世界统计到的孤独症患者已达6700万,占全球总人口的千分之九点四,在我国,以1%的保守估计,13亿人里至少有超过1000万孤独症人群,其中200万是儿童,并且以每年20万的速度在增长。
其实,1%已经是个很高的概率了。
在为孩子求医问药的漫长过程中,普玄也得知,在中医的理论系统里,对孤独症的类似症状早有说法,是“五迟”之一的“语迟”,也就是不开口说话。对其病因也有明确解释——先天胎禀不足,肝肾亏损,后天失养,气血虚弱等。其中,“语迟”者智力迟钝,心气不足。
这是国内第一本由孤独症患儿家长亲笔撰写的书。出版后,普玄接受了很多媒体采访,他说,希望能借此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孤独症,也希望能够作为一种医学上的参考资料。“孤独症似乎是一种时代之病,大家都开不了口。”
在爸妈后来的家里 从未有过这孩子的位置
确诊后半年,在儿子三岁半的时候,普玄与孩子的生母离婚了。“我发现孤独症家庭的离婚率特别高,离婚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比如吵架,比如经济,但背后最根本的原因一定是这个病。孩子得了这个病,家长和家庭的希望一下子就没了。”
普玄和前妻后来各自又组建了家庭,并且分别生下了健康的孩子。在他们离婚之后这十几年的春节里,儿子从未和他再组的家庭一起过过年,基本都是去爷爷奶奶家。
事实上,就算在平时,虽然离婚协议里儿子归父亲,但在普玄后来组建的家庭里,也从未有过他儿子的位置。“家里面没有他的气息,没有他的书包,没有他的杯子、牙刷、鞋子、衣服,没有他的任何印记。我们的邻居,一些同事和朋友,都以为我们这个家只有三口人,我们只有一个漂亮聪明的女儿。”很残酷,也很无奈。
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孤独症孩子生活无法自理,吃饭穿衣上厕所,都需要别人来帮忙,再组的家庭成员,当然不愿承担这份吃力不讨好的重任。普玄曾有一次指责妻子不管自己的儿子,妻子反驳道:“他亲妈为什么不管?如果他亲妈死了,你也死了,我这个后妈一定会管。”
儿子有家无可归的格局,让普玄明白了命运,明白了爱和家庭。“条分缕析的时候,就是爱消失的时候。四处没有落点的时候,命运便飘在空中。落点在哪里,命运就在哪里,爱最终会在哪里。”他默默祈祷,孩子的爷爷奶奶长命百岁。
能够开口说话的人 都本领异常,幸福无比
普玄辞掉工作开始自己创业,没日没夜地赚钱。为了孩子能得到好的照顾,最初他请了保姆和护工,但是每个人都做不了多久便辞工,照顾一个孤独症孩子的难度和心理折磨,可想而知。
他也试过将孩子放到自己母亲家里,可是孩子奶奶也年迈了,家中还有残疾的爷爷。如何才能两头兼顾?这个问题困扰了他很久。有一次普玄忙完工作,连夜开车赶回老家看孩子。孩子奶奶把他关在门外,问他:“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她劝儿子放弃对治疗。普玄不同意。
经过多番探索,他找到了一种既能治疗孩子也能照顾孩子生活的方式:将孩子寄养在一位老中医家里,一边调养,一边让老中医教导孩子。有一年春节前,他前往老中医家里看孩子时,发现儿子长得很高了,坐在路边玩自己的指头,身边空无一人。
普玄有些伤心,也有些愤怒。他了解到了情况,却又找不到生气的方向:他的孩子长得很好,还学会了穿衣自理,甚至还会倒水,看上去和普普通通的少年没有两样。
但是看到他啃手指的样子,普玄一下子就明白了自己的伤心在哪里:儿子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外界一无所知,像被困在一个套子里,靠指尖的疼痛来一点点感受这世界。十几年前如此,现在依然如此。于是他带走了孩子。
他还曾把孩子送到民办的孤独症培训中心,依然难见收效。他甚至感慨:“如果你在这种孤独症培训中心待上一天,你会觉得这个世界上处处是奇人。那些能够开口说话的人都本领异常,幸福无比……”
高速路上,他哭着睡去 高速路上,浓雾渐渐散去
所谓病急乱投医。就像当年写下《此生未完成》的于娟一样,身为有着博士学位和海归背景的复旦青年女教师,于娟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也曾信过所谓“神医”。普玄也一样,找过许多“大师”。
有一年冬天,他听朋友说,襄阳来了一位奇人单大师,用医术加气功,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于是普玄从武汉开了四个多小时的车,赶到孩子寄养的地方,接上孩子后,继续开了三个多小时的车到荆门。
离襄阳还有一个多小时的时候,他接到朋友电话,说大师“测了一下,觉得搞不好”,让他不要过来了。
这位父亲当场觉得浑身无力。他把车停到高速路边,趴在方向盘上放声大哭。
慢慢哭累了,他居然在高速公路上睡着了。过了很久之后,警察来了,敲开他的汽车玻璃,说:“你不要命了吗?”
在本书接近末尾处,普玄继续写那个大年三十的夜晚,他载着儿子驶向自己父母家。在随岳高速的京山县路段,浓雾弥漫高速路,黑夜、大山和浓雾让坐在副驾上的孩子突然受惊,他开始尖叫、试图抢夺父亲手中的方向盘。
绝望之中,他动手打孩子。孩子又开始咬指头。
终于,过了大约半小时,警察来了。孩子变得十分配合,普玄觉得这应该是缘于儿子之前走失后,曾在派出所和警察们待过一夜,“我想,这是我儿子的警察世界,这个世界让他感觉安全。”
他们终于继续上路,儿子坐在后座,他说“听话”,儿子跟着他开始重复,“听话”。他说“你别动”,儿子也含混不清地跟着说“你别动”。
于是他不停地说下去:“爸爸好”“爷爷好”“奶奶好”“妈妈好”……“我爱妈妈”“我要上学”……儿子都跟着他说。
他继续不停地说下去,路上的浓雾渐渐散开了。
他的孩子今年19岁,至今依然不太会说话,寄养在一家福利院里,和老人们为伴。这是普玄最新想到的一个办法。他从未放弃过想新的办法。
尾声
孤独症,是一种因神经系统失调影响到大脑功能而导致的终身发展障碍,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儿童精神疾病第一位,成为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2007年,联合国作出决议,将每年4月2日定为“世界提高自闭症意识日”。
无独有偶,在我看到这本书的几乎同时,又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了一篇名叫《孤独的三次方》的特稿,那个名叫刘洪起的父亲,比普玄更惨:他的三胞胎儿子,全部都患有孤独症。
一个就已经足以带来整个家庭的绝望,而那位父亲,面对的是三个。
和无数孤独症患儿的父母一样,刘洪起的妻子也很早就与他离婚,离开了三个孩子。
文章中写道:17年过去,三胞胎长成了个头近1米8的大小伙子,这个53岁农村父亲的诉求却一降再降。一开始他奔着治愈而去,找最好的康复训练;再后来,耗尽积蓄的他盼着孩子能吃饱穿暖健康长大;如今被疾病和衰老挨个儿找上门的他,愿望只剩下一个——
“要让孩子活下去”。他说。
普玄清楚地知道,孤独症患儿的培训和治疗可能是贯穿一生的。像他这样经得起痛苦和绝望的摔打,能把孩子养到生活可以半自理,仍未放弃治疗的家庭,少之又少。大多数人,要么无钱医治,要么看不到希望,绝望放弃,这种放弃带来的是病情的加重。作为作家和亲历者,他必须拿起笔。
新闻推荐
交流创新感受 分享创业经验 创业大咖与新青年共话“双创”发展
本报讯(记者雷县鸿)7月20日,曲江新区召开“新青年创新创业发展交流会”,应书岭、谢其润、谢承润、李博等4位年轻创业大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