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7月22日电 站在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的大坝坝顶上,看到坝顶有一个小型植物示范园,一株株珍稀植物在特制的遮阳篷下,享受着丝丝荫凉。这里将被打造成长江珍稀植物园。
自1992年起,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黄桂云就开始对三峡库区的珍稀植物进行跟踪观测。“三峡工程蓄水后,海拔较低的植被被水库淹没,海拔较高的植物受到后靠安置移民的活动影响。要想让这些珍稀植物全部得到保护,必须和时间赛跑。”黄桂云说。
为消除或缓解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三峡集团先后投入上亿元设立三峡苗圃研究中心,每年下拨500万元支持科研和保护工作,抽调业务骨干成立“黄桂云创新工作室”等。
目前,研究所已具有2个研究基地,占地近70万平方米,包括2栋科研楼、6个育苗棚、6个智能化温室以及恒温恒湿培养箱、高速离心机等先进设备仪器200余台。
珍稀植物分布分散,一次野外调查三到五个月是寻常事;为准确捕捉珍稀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特征,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
在对“植物界大熊猫”珙桐进行的一次发芽实验中,研究所几位工程师顾不上休息,“接力”观察记录。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在低海拔地区,珙桐实现开花结果,成为华中地区的首个成功案例。
目前,研究所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三峡特有珍稀植物种质资源库和保育基地。研究所迁地保护库区植物436种,共1.8万余株,成功繁育完全淹没在江底的两种三峡珍稀特有植物——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共2.2万株。
当传统繁殖遇到难题的时候,植物分子遗传与组织培养为珍稀植物存活提供可能。在研究所实验室的培养室内,一排排架子上整整齐齐摆放着一个个培养皿,营造的一个个无菌环境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伯乐树、荷叶铁线蕨等正在生长。
“近年来,我们对具有很高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三峡特有珍稀植物进行组培试验近万余次,30种植物的研究取得进展。”黄桂云说。
根据长江流域植物资源状况,到“十三五”末,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将把保护品种扩大到1000种。未来三到五年,研究所将在三峡坝区12.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用培育的珍稀特有植物,逐步替换现有的普通绿化植物。
新闻推荐
房地产市场调控效果明显,商品住房价格指数稳中有降;租赁住房用地大幅增加,已出让租赁住房用地34块,将建成房源约3.5万套;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