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振
教师节期间,人们在线上线下通过不同方式表达着对老师的感恩之情。有人在指尖划动中追忆曾经的启蒙者,留言“长大后,我就成了最好的你”;有人抽空专程去探望当年的引路人,只为说一句“您的一句话影响了我一辈子”……这种对老师的深切感恩,是深藏于人们内心的朴素情感,每每在教师节里集中表达并化为尊师爱师的行动。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对老师而言,三尺讲台不仅使命光荣,“得天下英才尽育之”也充满着深沉的快乐。教师哺育学生的是知识和良知,社会应回馈教师以尊重和敬仰。这种回馈,不仅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朴素情感,更是对教师尊严的崇敬,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肯定。
前段时间,师范生“免费教育”升级为新时代“公费教育”,一字之差,意义非凡,一个侧重于经济利益,一个则彰显公益与选拔。政策给出明确方向:让“准教师”们更有信心和尊严,鼓励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但仅有这个政策还远远不够。让孩子享受优质教育是每个家庭的追求,教师被寄予沉甸甸的期待;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更是社会的强烈呼声,亟待进一步努力实现。如果教师得不到“优质”对待,何来优质教育?教师没有公平感,何来教育公平?破解发展瓶颈、满足人民期待,不能仅靠精神鼓励,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必须得有真招实招。
毋庸讳言,教师也面临“成长的烦恼”。农村教师收入普遍不高,凸显出教师的待遇困境;幼儿园问题频发,背后是幼儿教师极度短缺及素质问题;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教师进县城、县城名师去省城的情况更加普遍,拉大了城乡教育差距;教育市场化加速,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培训机构的待遇出现较大落差,教师课外兼职、线上讲学引来争议。光喊“人才保卫战”,口惠而实不至,难以阻止“孔雀东南飞”;只靠一时严惩,难以从根本上堵住教师课外兼职的冲动。破解这些问题,除了教师个人涵养德行、勇于担当,还需要全社会营造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生态,增强教师的获得感。园地有充足的空气、水分、土壤,耕耘者才能扎下根来,悉心培育花草生长。
教师地位待遇应切实提高。如何构建一套回报与付出相匹配的薪酬待遇机制,是广大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今年初,国家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第一次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国家公职人员”地位,同时提出“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以工资长效联动机制为教师薪资建立看得见的参照系,也为地方教育财政划定了刚性兑付的“硬任务”。让教师少一些现实焦虑,少一些后顾之忧,才能真正形成安心从教、热心从教、潜心从教、舒心从教的氛围。
教师职业发展空间应充分拓展。对很多老师来说,一辈子教书育人是无悔选择,但倘若上升空间有限、能力素质得不到提升,难免热情渐失、疲于应付。这些问题,须通过改革逐步解决。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让全国330万乡村教师看到了春天;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让小学教师也能当上教授;师范教育综合改革,让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一系列改革红利陆续释放,不断纾解教师的职业困顿。
尊师重教的氛围应更加浓厚。现实中,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也有敏感和脆弱的一面,过节给不给老师送礼令家长纠结,老师能不能惩罚“熊孩子”引来争议。强调师德与尊师,二者不可偏废。事实上,越来越严格、规范的师德教育与纪律约束,正在不断提升着教师群体的道德素养。今天呼吁尊师,不是照搬古时的规矩形式,将教师推上神坛,而是通过严明的管理制度,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施教,赢得社会信任与感恩。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队伍恪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准则,才能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
新闻推荐
关于“开放式厨房不给通天然气”的话题在网络上一直很火。为啥开放式厨房不给通天然气呢?天然气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具有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