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记者祝贺
“我是XX机构的工作人员,有贷款需要吗?”“无担保,无抵押,当天就放款。”……近年来,很多市民都接到过类似的贷款推销电话或短信,然而在办理贷款时,却被告知需要购买保险。
贷款和保险业务本是独立的,相关法律法规也规定购买保险需自愿;然而,日常生活中不少消费者在贷款时被“搭售”保险的情况屡见不鲜。针对这种情况,究竟该如何规避和防范?日前,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案例
办贷款遇保险“搭售”
市民邱先生3年前因资金周转需要,在某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贷款部办理一笔4万元分36期的贷款,在签订贷款合同后,被告知要求购买300元意外保险。该保险公司同时承诺,只收取贷款利息。然而,邱先生发现他的贷款在本金和利息按时还完后,该保险公司每月还继续在其银行卡里扣款。
随即邱先生与该保险公司进行沟通。工作人员告诉他,除了很少的常规利息是银行收的,其它产生的费用是公司的保险费用,每月还须再缴纳760元的保费。邱先生称,该保险公司打着低利息贷款的“幌子”误导客户,事后自己才得知每月还的“利息”其实是保险费,对自己的征信等造成了影响。为此,邱先生向相关部门进行投诉。
针对贷款额、利息、期限、提前还款违约金等关键信息,邱先生称,当初签合同时,该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拿出一大叠合同,说只需签字就可以马上放款。由于当时用钱心切,他并没有注意相关细节,其中“本金多少、利息多少、每个月还款多少”,都是工作人员口头确认。
解读
乱象需警惕
“消费者与相关财险公司之间形成了合同关系,该合同关系就受到《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保护,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双方应当遵守诚实信用、公平公正原则。”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任何情况下,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上述金融机构由于工作人员未解释清楚,导致金融消费者的误解,其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和知情权。
近年来,贷款并搭售保险等产品并非个例,一些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会向消费者强卖金额不菲的保险、理财产品,或者诱使客户在不清楚相关合同、条款的情况下进行购买。
“贷款机构有众多的贷款产品,提出买保险才贷款的方案,多半是捆绑销售,对相关业务员来说,不仅可以完成贷款的订单,还能协助完成保险保单业务。”业内人士称,种种捆绑搭售的“潜规则”,无异于在相关信贷政策之外,又自行设置了一道门槛。
因此,要避免此类情况发生,一方面需要金融机构向金融消费者充分行使告知义务,提升社会服务形象;另一方面需要金融消费者提高自身维权意识,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支招
合同条款要看清
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的相关规定中规定:不得借贷搭售。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在发放贷款或以其他方式提供融资时强制捆绑、搭售理财、保险、基金等金融产品。
早在2011年,金融监管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保单质押贷款业务合作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就有明确要求,银、保机构不得以贷款发放为条件,变相强迫客户买保险。
据了解,不少金融机构在办理贷款时并未强制消费者办理保险,然而在金融消费者投诉中,办理贷款搭售保险的投诉较多。这反映出金融机构在办理贷款业务时,没有充分向金融消费者详细解释保险意义、用途及其享受的自由选择权,使金融消费者误以为办理保险是办理贷款的必需条件。因此,消费者在办理相关贷款签订合同前,一定要擦亮双眼,详细询问并查看相关细节,避免出现被“搭售”想象。
需要提醒的是,近年来一些金融中介机构或网络APP宣称,只要购买一份指定的商业保险,就可以迅速地帮助借款人完成贷款办理,购买保险也很便捷,只需先交钱即可。如果消费者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提高警惕,这基本就是诈骗行为,在急需资金的情况下,千万不要因为心急而误入陷阱。
新闻推荐
古人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读”领风骚,只有“读”才能达到知识和智慧的彼岸。书少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