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岔是一个坑口,因为在沟里的顶端,且北向延伸,故名。这是日本人勘探并开采的矿点,属于清原金铜矿的一部分。据说,清原金铜矿像一头牛,树基沟是牛尾巴,红透山是一只牛蹄子,其余三只牛蹄和牛头、牛身在哪儿,谁也不知道。也许日本鬼子的手里有一张矿脉图,但肯定已销毁或带回国。
北岔给我的最初记忆是:1971年,这里发生瓦斯爆炸,有人死亡。我的同学小文的父亲身埋其中。那时,小文只有5岁。若干年后,我与小文来到这个业已废弃的坑口,我们想进去看看当年的爆炸现场,却见里面汩汩冒水,探之,没膝。村人说,里面先是一条百余米长的巷道,然后是深不可测的竖井,井壁焊有铁梯,援梯而下,可见宽敞的洞室,室壁画(写)有毛主席像和语录。去年,坑口已封,我们永远也看不到这段历史了。
南岔
与北岔一样,南岔亦是一个坑口,当然,它在南面。如果说北岔是一条牛尾巴,那它一定是与南岔相连。
南岔比北岔开采得晚,以至我记事时,那里还是热火朝天的场面:工人们身穿工作服,头戴安全帽,肩挎炮药兜子成群结队地向这个沟筒子里走去。父亲就是其中一个。后来,父亲退休了,这个坑口也黄了,为了生计,父亲找到领导要求留在这里打更。其实,父亲的真实想法是白天去附近的山上砍柴,开荒种地,夜里宿在工房,既可以挣些补贴,又不耽误活计。领导允诺。从此,每天放学后,我就有了一项新任务,那就是给父亲送饭。好在南岔离家不远,30分钟即可走到。
火药库
顾名思义,火药库是储备火药的地方,是为矿山的掘进开采放炮所用。所以,它的位置就很偏僻,远离居民区,在沟里的一个半山腰上。
我对火药库的印象很深,因为父亲在一次火车事故中摔伤了腿,康复后即被安排在这里上班,意思是活儿不累,如疗养。这样父亲就很少回家,每天抱着那杆三八大盖(步枪)坚守岗位,即使不当班,亦不轻易下山,因为路远,且还腿疼。因为是在地表工作,单位不发保健(工作餐),父亲就在火药库旁边开块菜地,种上蔬菜,也从家中拿了米,索性自己在班上做起饭来。为此,母亲很是担忧,想方设法做些父亲不能做的面食,如糖饼、饺子,然后让我送去。这可是一个美差,因为给父亲送饭,不仅可以暂时逃避家里的活计,边走边玩,到了目的地还可以和父亲一同享受美餐。吃饱喝足,再翻箱倒柜,或许就能从哪个旮旯犄角蹦出个子弹壳来!那个年代,这可是稀罕的东东,甚至超过毛主席像章。而火药库山下,正是同班一个漂亮女生的爷爷家,有时送饭路上,我们会不期而遇,虽然彼此并不说话,可我喜欢那种莫名的感觉。
205
205是小火车名,确切地说,我们故乡的小火车头是205型号,至于何年何月何地制造,则非我辈能知。但我知道,从树基沟沟里的始发站到北三家穿过山洞停在半山腰的终点,全程20公里,中间停靠南岔、土窝棚、三道观、石头人、二道沟五个站。205载着两节绿色车厢,走走停停,晃晃悠悠,经过四十多分钟才能走完全程。如果是冬天,则会更久。
每一个故乡人,都是用这辆205拽出沟的!无论官人,还是百姓。即使后来205换成内燃机,人们还是习惯这种叫法。遗憾的是,随着树基沟镇的撤销,坑口的关闭,工厂的迁徙,学校的转移,205也早已走出人们的视线,连同它脚下那两条瘦瘦的铁轨。
铁道
铁道是故乡与外界联系的主要交通路线,铁道上的小火车既可载人,亦可拉矿,只要时间错开,就能各得其所。
铁道之于我,又不仅仅是出走或回归。更多的时候,是我在上面徘徊,彳亍,蹲坐或站立,手里拿着书本,也许什么都不拿,只是低头想着心事。天上云卷云舒,道旁花开花落。一个人,两个人,几个人呆到很晚。童年,少年,青年渐渐离去;早晨,黄昏,深夜,日月更迭。如果问我故乡门前的那条窄窄的铁道带给我最深的记忆是什么?那么,我想说:就是与同学谷守红的彻夜长谈!那时我们初中刚毕业,面临中考,我们相互激励,相互迷茫,终于又迈进同一所学校。倏忽三十年,如今,我们已成老友,如一壶陈年的酒。
新闻推荐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一项深入持久、渗透到全领域的行动。自从2018年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来,市房管局高坪办事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