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青 作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征求调整保健食品保健功能意见的公告,拟取消21项保健功能,如改善皮肤油分、促进生长发育、抑制肿瘤、单向调节免疫、预防青少年近视等。另外,拟调整功能声称表述的保健功能,如将免疫调节增强免疫力调整为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将抗氧化调整为有助于抗氧化;将减肥调整为有助于调节体脂;将改善睡眠调整为有助于改善睡眠等。
保健品不是药品,不具备药效,没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回天之力,这本来应该是常识,也是商家从事销售、宣传活动时应遵循的底线。我国广告法也明确规定,保健食品广告不得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不得声称或者暗示广告商品为保障健康所必需;不得与药品、其他保健食品进行比较;不得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
但现实中,诸多无良商家用虚假宣传等手段将本来是食品的保健品吹嘘得神乎其神,让保健品几乎成为诈骗、传销的代名词。有些重病患者甚至会在被忽悠之后,以食用某保健食品替代正规药物和治疗,最终不治身亡。
取消或调整保健品部分功能表述,是重申“保健品不是药”的常识。比如,增强免疫力、减肥、抗氧化这些词汇就有表示功效断言甚至治疗疾病的嫌疑,“有助于”之类的表述则更加贴近实际。
据报道,1月2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便于保健食品与普通食品和药品的区分,将研究借鉴烟草标签管理方式,在保健产品标签显著位置标注“保健食品不具有疾病预防、治疗功能”“本品不能代替药品”等警示语。这些都是有效避免虚假宣传,提升公众对保健食品的科学认知和准确判定的手段之一。唯有揭开一些保健食品的神秘外衣,不刻意被混淆为“灵丹妙药”,才能让公众不再那么容易被忽悠和宰割。
新闻推荐
3月27日,市开发区交警大队民警深入辖区部分社区,开展“交通安全进社区”宣传活动。活动中,交警积极行动,广泛宣传,为群众答疑...